泌尿结石诊断检查:从筛查到确诊的临床路径!
泌尿系B超检查是早期发现肾结石的首选方法,其对直径大于3mm的结石检出率可达90%以上,且具有无创、便捷、成本较低的优点。检查时机为膀胱适度充盈时(检查前饮水500ml,憋尿1小时),此时不仅能清晰显示肾脏结构,还可观察是否存在肾盂轻度扩张等早期梗阻迹象。
尿常规检查是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可发现镜下血尿(红细胞增多)和结晶尿,约85%的肾结石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尿。尿液pH值测定也具有重要意义:尿酸结石患者的尿pH常小于5.5,而感染性结石患者的尿pH多高于7.0,这些数据为后续预防方案制定提供依据。
对于高危人群或疑似复杂结石的患者,24小时尿液分析成为重要评估工具。这项检查可测定尿液中的钙、草酸、尿酸等成分的排泄量,帮助识别代谢异常因素——如高钙尿症(尿钙>6.25mmol/24h)是草酸钙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液检查则用于评估肾功能和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系统性疾病。
当B超发现可疑病变或需要更精确评估时,CT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结石信息,包括大小、位置、成分(通过CT值判断)和肾积水程度。研究显示,CT对微小结石的检出敏感性比B超高15%-20%,但由于辐射因素,通常不作为常规筛查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