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儿科医生陈婷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行为问题。她发现,许多父母在孩子被确诊为儿童多动症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孩子之前的“不乖”并非故意捣乱,而是疾病的表现。这种多动症确诊的经历,往往让家长重新审视孩子的行为,真正开始家长读懂孩子的内心想法。今天,我们就从科普角度聊聊这个话题,帮助父母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不乖”,避免误解和冲突。
儿童多动症:不只是“调皮”
许多家长开始以为孩子只是活泼好动或性格调皮,直到医生给出多动症确诊结果,他们才意识到问题所在。儿童多动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差异,它可能导致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或冲动行为。但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教育不当的结果。陈婷医生指出,早期识别和正确理解是关键,家长需要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是简单贴上“不乖”的标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可能表现为坐不住、容易分心或难以完成任务。这些行为往往被误认为是故意对抗,但实际上,孩子可能正努力控制自己。通过家长读懂孩子的真实需求,父母可以更耐心地引导孩子,而不是一味批评。记住,多动症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种需要理解和支持的状况。
从误解到理解:家长如何读懂孩子的“不乖”
在多动症确诊前,许多家长会感到困惑和挫败,因为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总是不听话。陈婷医生分享说,她见过太多案例,家长在得知诊断后,才意识到孩子的“不乖”其实是求救信号。例如,孩子可能在课堂上走动,不是因为想捣乱,而是因为无法控制身体的活动需求。
家长读懂孩子的过程,需要从观察行为背后的原因开始。多动症孩子的行为往往不受主观控制,他们可能很想做好,但大脑的指挥系统让他们难以持续专注。家长可以通过记录孩子的日常表现,发现规律,并与医生沟通。这不仅能帮助孩子,还能减轻家庭的紧张氛围。陈婷医生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用鼓励代替指责,让孩子感受到支持而非压力。
多动症确诊后的支持与调整
一旦孩子被确诊为儿童多动症,家长的角色就从“管理者”转变为“支持者”。陈婷医生强调,确诊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家长可以学习简单的行为管理技巧,比如建立规律作息、设定清晰规则,以及给予正面反馈。这些方法不涉及专业医疗干预,但能显著改善孩子的生活质量。
更重要的是,家长读懂孩子的情感需求。多动症孩子可能因为行为问题而自卑,家长需要多表达理解和爱。例如,当孩子完成一个小任务时,及时表扬他们,这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陈婷医生提醒,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个包容的氛围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挑战。
当家长真正开始家长读懂孩子时,他们会发现,儿童多动症不是障碍,而是孩子独特的一部分。通过多动症确诊后的反思,父母可以更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成长旅程,减少误解,增加支持。记住,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节奏,耐心和爱是好的良药。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