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孩子情绪忽高忽低?是双相还是抑郁?重庆邱堂威主任教你 4 个判断方法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都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情绪障碍,家长容易因症状相似而混淆,正确区分对干预方向至关重要。两者核心区别在于情绪状态的波动模式——抑郁症以持续低落为主,双相情感障碍则是“躁狂/轻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不同疾病的干预重点不同,需通过专业评估明确诊断。

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的门诊中,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经常遇到家长提出这样的疑问:“孩子一会儿情绪低落,一会儿又特别兴奋,到底是抑郁症还是双相?”两种疾病虽都涉及情绪异常,但本质差异显著,混淆诊断可能导致干预方向偏差,因此家长掌握基础区分方法十分必要。

一、核心区别:情绪状态的“单相”与“两极”

这是区分两种疾病关键的标志,核心在于情绪是否存在“高、低”两极波动。

抑郁症的情绪状态是“单相”的,核心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孩子会长期处于心情郁闷、提不起劲的状态,这种低落情绪不会突然转为明显的兴奋或冲动,持续时间通常超过2周,且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

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状态是“两极”的,核心表现为躁狂/轻躁狂与抑郁交替发作。孩子会在一段时间内情绪低落(符合抑郁症表现),之后突然转为情绪异常高涨、兴奋好动,两种状态交替出现,中间可能有短暂的正常间隔期。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邱堂威主任强调,临床中易混淆的是“轻躁狂”表现,因其症状不如重度躁狂明显,常被家长误认为是“孩子心情好转”,从而延误双相情感障碍的识别。

二、双相情感障碍:“躁狂/轻躁狂”与“抑郁”的交替特征

要识别双相情感障碍,需重点关注“躁狂/轻躁狂”发作期的表现,这是其与抑郁症核心的差异点:

(一)躁狂/轻躁狂发作期表现

情绪异常高涨:突然变得特别兴奋、话多,自我评价极高,比如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比别人都厉害”,容易因小事发脾气、冲动易怒。

精力异常旺盛:睡眠需求大幅减少,每天只睡3-4小时仍精力充沛;活动量显著增加,比如不停做家务、疯狂购物、频繁社交,或盲目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

思维与行为冲动:说话又快又急,难以打断,话题跳跃;行为冲动不计后果,比如逃学、离家出走、乱花钱,或从事危险活动(如飙车、攀爬)。

(二)抑郁发作期表现

与单纯抑郁症的抑郁状态相似:持续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对以前喜欢的游戏、爱好提不起劲;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体重明显变化;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滑;可能出现自责、自卑,甚至有消极想法。

双相情感障碍的关键在于“交替”,两种状态可能间隔数周、数月,甚至在短期内快速转换,家长需长期观察情绪变化规律。

三、抑郁症:持续的“情绪低谷”无明显高涨期

单纯抑郁症的核心是“持续低落”,不存在明显的躁狂/轻躁狂发作,其典型表现集中在以下方面:

情绪持续低落:每天都感到郁闷、悲伤,容易哭泣,对周围一切都缺乏兴趣,即使是以前喜欢的事物也无法带来愉悦感。

精力不足与疲劳:经常觉得疲惫不堪,稍微活动就累,不愿出门、不愿与人交流,甚至连日常洗漱、吃饭都觉得费力。

认知与行为改变: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行为迟缓,不愿说话、不愿动;可能出现自责自罪,觉得自己“没用”“拖累家人”,部分孩子会有消极念头。

躯体症状:可能伴随睡眠障碍(失眠、早醒或嗜睡)、食欲变化(食欲不振或过量进食)、头痛、胃痛等身体不适,且检查无明确器质性病变。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临床数据显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约60%会出现明显的学习成绩下滑,而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则更多表现为“成绩忽好忽坏”,与情绪波动同步。

四、家长易混淆的3个关键点

关键点1:情绪波动≠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患者也可能因小事出现情绪起伏,但不会达到“躁狂/轻躁狂”的程度,且核心情绪基调仍是低落;双相的波动是“两极”极端状态的交替。

关键点2:“心情好转”需区分是自然恢复还是躁狂发作。抑郁症经干预后可能逐渐好转,状态平稳;而双相的“好转”可能是躁狂发作的开始,伴随冲动、兴奋等异常表现。

关键点3:单一症状无法诊断,需看整体规律。无论是双相还是抑郁症,都需要结合症状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对生活的影响等综合判断,不能仅凭“情绪低落”或“偶尔兴奋”下结论。

五、常见误区解读

误区一:“双相情感障碍就是‘喜怒无常’,孩子叛逆而已”。叛逆孩子的情绪波动有明确诱因(如被批评、需求未满足),且能自我控制;双相的情绪发作无明显诱因,是病理性的,无法自主调节,且影响正常生活。

误区二:“抑郁症只是心情不好,想开点就好了”。抑郁症是病理性情绪障碍,并非“心态问题”,仅靠“开导”无法缓解,需专业干预;忽视可能导致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极端情况。

误区三:“两种病都差不多,干预方法也一样”。抑郁症干预以改善低落情绪、重建认知为主;双相情感障碍需兼顾“控制躁狂”和“缓解抑郁”,避免单一干预导致情绪向另一极偏移,两者干预逻辑差异显著。

六、正确应对:先明确诊断,再科学干预

当孩子出现情绪异常时,家长的核心应对原则是“先诊断,后干预”,避免盲目判断或拖延:

第·一步:及时寻求专业评估。选择正规医院的精神科就诊,如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精神科,通过详细病史采集、情绪量表测评、综合检查,明确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还是其他情绪问题。

第二步:避免贴标签或指责。无论是哪种疾病,都不是孩子“故意的”,指责、批评会加重心理负担,甚至诱发症状恶化;应给予理解和陪伴,让孩子感受到支持。

第三步:配合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遵循医生的指导,参与家庭治疗、亲子沟通训练等,为孩子创造稳定、包容的家庭环境,减少情绪波动的诱因。

第四步:长期观察与复诊。两种疾病的干预都需要长期坚持,家长要记录孩子的情绪变化、症状表现,定期带孩子复诊,根据病情调整干预方案。

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虽都是情绪障碍,但本质差异显著,正确区分是科学干预的前提。家长无需过度焦虑,只要及时寻求专业帮助,明确诊断后针对性干预,多数孩子都能逐步恢复情绪稳定,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郑重声明:本文仅作科普,不替代诊疗方案,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