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常常在门诊遇到焦虑的家长带着孩子来看“不长个”的问题。不少老人总会安慰说“孩子晚长,再等等”,可这个“再等等”却让不少孩子错过了干预时机。
事实上,真正的矮小症是一种需要医学关注的生长障碍,而不仅仅是“长得慢”那么简单。
什么是矮小症?数字告诉你真相
矮小症不是简单地说孩子个子偏矮,而是有明确的医学标准: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2SD),或低于第3百分位线。
通俗讲,就是在100个同龄同性别的孩子中,身高排在后3名的孩子需要引起警惕。
除了绝对身高外,生长速度也是重要指标:3岁前每年生长小于7厘米;3岁至青春期每年生长小于5厘米;青春期每年生长小于6厘米——这些都提示孩子可能存在生长迟缓。
在我国,儿童矮小症的发病率约为3%,全国3岁至15岁需要治疗的患儿约有700万名,但真正接受合理治疗的患儿不到3万名,总体治疗率严重偏低。
识别矮小症:家长必学的监测方法
作为家长,该如何及时发现孩子的生长异常呢?我给大家推荐几个实用方法:
时时监测身高:父母应对孩子的身高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及时记录在生长发育中的身高,并对其进行分析。
建议1岁内每3个月测量一次,1岁以后6个月随访一次,2岁后每年身高的长速大于5厘米就可以排除矮小情况。
学会看生长曲线:不要只看单一时间点的身高,而要关注孩子的生长曲线。如果孩子的身高一直沿着某个百分位线稳定增长,通常是正常的。
但如果生长曲线从高百分位跌落到低百分位,或者身高增长缓慢,就需要警惕了。
观察发育迹象:除了身高,还要关注孩子的身高标准是否达标,以及第二性征出现的时间。过早或过晚的发育都可能与生长问题相关。
矮小症的背后:原因多种多样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矮小就是缺营养,其实不然。矮小症的病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
生长激素缺乏或分泌不足:导致身高不能正常生长,如果不进行生长激素替代治疗,身高可能只能达到130厘米左右。
特发性矮小:指目前医学手段还找不到明确原因的矮小,但孩子确实生长缓慢。
家族性矮小:遗传因素导致的身材矮小。
先天性卵巢发育不全(Turner综合征):女孩身材矮小的常见原因之一。
骨骼发育障碍:各种骨、软骨发育不全等。
其他内分泌代谢病: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性早熟等。
矮小症治疗:方法不断进步
谈到矮小症治疗,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生长激素替代治疗:对生长激素缺乏症的治疗主要采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替代治疗。无论特发性或继发性GH缺乏性矮小均可用GH治疗。开始治疗年龄越小,效果越好。
长效生长激素:近年来,生长激素领域有了新的进展。长效生长激素每周只需注射一次,可有效改善患者依从性,提升治疗便利性。
而传统的短效生长激素需要每日注射,使得部分患儿的治疗依从性不佳,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
其他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还可能采用甲状腺素治疗、微量元素补充等。
重要的是,蛋白同化类固醇药物可促进生长,但是该类药物可明显加速骨龄发育,加快骨骺融合,对身高无明显改善。
预防矮小:六个秘籍助力孩子成长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
注意营养改善:饮食不均衡,营养不良也是造成孩子身材矮小的重要因素。但不可以因为宝宝身高矮就给宝宝吃大量的补品,因为其中可能含有激素等,可能刺激儿童提早发育成熟。
加强运动:运动能够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持续6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生长激素的分泌量是安静时的两倍。
保证充足睡眠:在睡眠状态下,生长激素的分泌量是清醒状态下的3倍左右。
关注孩子情绪起伏:过度抑郁、焦虑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
定期体检:关注孩子内分泌激素,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低下是产生矮小的常见原因。
预防各种感染:做好遗传性疾病的咨询和防治工作。
孩子的生长发育是一条单行道,错过了就再难重来。作为家长,既要放下不必要的焦虑,也要具备一定的健康素养,及时发现真正的生长异常。
切勿盲目相信“晚长”的说法,也不要随意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因为这可能反而会促进骨骺提前闭合,断送孩子的生长空间。
如果您对孩子的身高有疑虑,不妨记录好孩子的生长数据,咨询专业的儿科医生,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科学的判断和建议。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