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看到孩子坐不住、上课走神、做事三分钟热度,就会贴上“不听话”“调皮捣蛋”的标签,甚至批评指责。但其实,注意力不集中≠不听话,孩子的好动行为背后,往往藏着未被看见的真实需求。
从生理发展来看,幼儿及小学低年级孩子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成熟,自控力和注意力持续时间本就较短。比如6岁孩子的有效注意力时长约15-20分钟,强行要求他们长时间静坐,本身就违背成长规律。此时的“好动”,更像是孩子释放精力、适应身体发育的自然表现,而非故意“不听话”。
从心理需求角度,孩子好动可能是在寻求关注或探索环境。有些孩子发现,只要自己多动、捣乱,就能获得家长更多关注;还有些孩子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通过摸、跑、跳等动作探索环境,这其实是认知发展的正常过程。此外,当孩子对当前任务不感兴趣、感到枯燥时,也会用好动来转移注意力,比如上课听不懂就玩文具,这并非“不听话”,而是在表达“我需要更有趣的学习方式”。
读懂这些需求后,家长不妨换种方式应对:比如根据孩子的注意力时长分段安排任务,用游戏化方式激发兴趣;多给予高质量陪伴,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当孩子出现专注行为时及时鼓励,强化正向表现。唯有放下“不听话”的偏见,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帮他们科学提升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