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警惕 “不吵不闹却爱走神” 的孩子,重庆小米熊郭志超:这些信号别忽视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在大众认知里,多动症孩子似乎总是“上蹿下跳、大喊大叫”,但有一种“安静的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ADHD-IA),却常被家长和老师忽略:孩子不吵不闹、不闯祸,只是频繁走神、做事拖沓,看似“不认真”,实则可能是神经发育障碍发出的信号。若错过干预时机,可能影响孩子学业、社交甚至未来发展。

一、别把“走神”当“不认真”,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有这些典型表现

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ADHD-IA)核心问题是注意力持续困难,无明显多动、冲动症状,容易被误判为“性格内向”“懒惰”“学习态度差”。家长可对照以下关键信号:

注意力易分散,难以聚焦任务:比如写作业时频繁发呆,5分钟的题要磨半小时;听课时眼神飘向窗外,老师提问时完全没听见内容;做手工、玩拼图等需要专注的事,几分钟就换一个,无法坚持完成。

做事拖沓、丢三落四:出门前总找不到书包、鞋子;作业经常漏题、忘写,或把“3”写成“5”“+”看成“-”;答应帮忙拿东西,转身就忘了要拿什么,生活和学习中充满“小马虎”。

对细节不敏感,易忽略重要信息:比如考试时没看到“选出错误答案”的要求,全按正确选项填;老师布置的作业记不全,回家后只能靠同学提醒;整理书桌时,文具、书本乱堆,无法有序分类。

逃避需要专注的活动:主动拒绝看书、写作业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更喜欢看电视、玩短视频等“被动接收信息”的活动;即便参与专注类任务,也容易中途放弃,找借口“不想做了”。

二、为什么“安静的多动症”更危险?容易被忽视,延误干预黄金期

相比“多动冲动型多动症”,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孩子因“不惹麻烦”,更容易被贴上“省心”“听话但不用功”的标签,问题往往在小学中高年级或初中才暴露,此时已错过6-12岁的干预黄金期:

学业差距逐渐拉大:低年级知识简单,靠短期记忆能应付;到了高年级,需要持续专注理解知识点、完成复杂任务,孩子因注意力不足,成绩会断崖式下滑,甚至出现“厌学情绪”。

社交能力发展受阻:和同伴玩耍时,因频繁走神,无法跟上游戏规则,比如玩“捉迷藏”时忘了自己该躲哪里;和同学聊天时,经常没听完对方的话就打断,或回应与话题无关的内容,逐渐被同伴疏远。

自我认知偏差,陷入负面循环:长期因“走神”被批评“不努力”“笨”,孩子会逐渐否定自己,觉得“我就是做不好”,进而变得自卑、退缩,甚至刻意回避需要表现自己的场合,如课堂发言、集体活动。

三、如何区分“正常走神”和“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关键看3个维度

孩子偶尔走神是正常现象(比如疲劳、对事情不感兴趣时),但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的“走神”具有持续性、广泛性、功能性影响,可从3个维度判断:

持续时间:正常走神多是暂时的,比如被窗外小鸟吸引,提醒后能快速回到任务;ADHD-IA孩子的走神每天都会发生,无论做什么事(包括喜欢的游戏),都难以专注超过10-15分钟,且提醒后很快再次分心。

影响范围:正常走神只在特定场景出现,比如不喜欢的数学课;ADHD-IA孩子的注意力问题贯穿生活、学习、社交,比如在家吃饭时发呆、和家长聊天时走神、参加兴趣班时无法跟上节奏。

是否伴随“功能性损害”:正常走神不会影响核心能力,比如偶尔分心但作业能按时完成、成绩稳定;ADHD-IA孩子会因注意力问题出现“实际损失”,如成绩下滑、朋友变少、生活自理能力差(如经常忘带钥匙、漏穿衣服)。

四、若怀疑孩子有问题,家长该做什么?科学干预比“批评说教”更有效

如果发现孩子的“走神”符合上述表现,且持续6个月以上,影响到正常生活,家长需避免“贴标签”或“强行纠正”,应通过科学方式干预:

第yi步: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保健科、发育行为儿科或精神心理科,通过专业评估(包括家长问卷、教师反馈、孩子行为观察、注意力测试等),排除视力问题、睡眠不足、焦虑等因素,确定是否为ADHD-IA。

第二步:家校配合,打造“支持性环境”:和老师沟通孩子的情况,比如请老师将孩子座位安排在靠前位置,减少外界干扰;课堂上多给予简单的互动提问,帮助孩子保持注意力;作业布置时拆解成“小任务”(如“先写10道计算题,再背2首古诗”),降低专注难度。

第三步:家庭训练,提升注意力“肌肉”:通过日常小游戏锻炼孩子的专注力,比如“舒尔特方格”(在表格中按顺序找数字,逐渐增加难度)、“听指令做动作”(如“左手摸右耳、右脚踩左脚”,训练听觉注意力)、“拼图/积木”(从简单的10块拼图开始,逐渐增加块数,培养坚持性)。

第四步:调整生活习惯,减少注意力干扰: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每天不超过1小时),避免短视频、快节奏动画过度刺激大脑;保证每天10小时睡眠(小学生)、30分钟以上户外活动,运动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帮助稳定注意力;饮食中减少高糖、高添加剂食物,避免因血糖波动影响情绪和注意力。

五、重要提醒:注意力缺陷型多动症不是“性格问题”,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长大就好了”,但研究显示,约50%的ADHD-IA孩子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可能出现学业中断、职业发展受阻、情绪管理困难等问题。但通过早期干预(如行为治疗、家长培训,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80%以上的孩子能显著改善注意力,学会高效管理时间和任务,逐步追上同龄人的步伐。

别让“安静的走神”掩盖了孩子的真实需求——当孩子反复出现“不专注”,不是“故意不听话”,而是可能需要更多的理解和科学帮助。及时发现、正确干预,才能让“爱走神”的孩子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自信成长。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文章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