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重庆心理医生李德勤主任:青少年会出现强迫症吗?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青少年会出现强迫症,且青少年是强迫症的高发人群之一。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强迫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青春期(13~18岁),二是成年早期(20~24岁),其中青少年群体的患病率约为1%~3%,且近年来有逐渐上升的趋势,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重点关注。

一、先明确:青少年强迫症的核心表现是什么?

青少年强迫症(Obsessive-CompulsiveDisorder,OCD)的核心特征与成人一致,即反复出现的、难以控制的“强迫思维”(闯入性想法、冲动或意象)和为缓解焦虑而做出的“强迫行为”(重复动作或心理活动),且这些表现会持续至少1小时/天,严重干扰学习、社交和日常生活。

由于青少年的认知和生活场景(如学业、同伴关系)有特殊性,其症状常带有“青少年专属特点”,容易被误解为“孩子调皮、固执或学习习惯差”,需特别注意区分:

类型核心表现(青少年常见场景)示例强迫思维反复出现的、令人痛苦的想法,明知没必要却无法摆脱,常引发焦虑、恐惧或内疚感。-反复担心“自己没洗手会生病”“家里会着火”“考试漏填答案”;-过度纠结“对称”(如书本必须摆成一条直线)、“干净”(如怕碰到“脏东西”);-反复回想“刚才有没有说错话”“是不是伤害了同学”,陷入自我怀疑。强迫行为为消除强迫思维带来的焦虑,反复做某件事(动作或心理活动),但行为本身毫无意义或远超合理范围。-反复洗手(如每次洗10分钟以上,甚至搓破皮肤)、反复整理书包(每天几十次);-强迫计数(如上下楼梯必须数台阶,数错了重新数)、强迫检查(如睡前反复检查门窗、书包里的文具是否齐全,每次检查半小时以上);-心理强迫行为(如反复默念“吉利话”抵消“坏想法”,或反复回忆某件事确保“没做错”)。

二、为什么青少年会出现强迫症?(3大核心诱因)

青少年强迫症的发病是遗传、心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纯的“孩子不听话”或“性格偏执”:

遗传与生理基础:强迫症有明显家族遗传倾向——若父母或近亲患有强迫症,青少年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群高5~10倍。从生理角度看,青少年大脑内“5-羟色胺”(调节情绪和冲动控制的神经递质)分泌异常,或“前额叶-基底节”神经环路功能紊乱,会导致其难以控制“闯入性思维”和“重复行为”。

心理发展特点:青少年处于“自我认同建立期”,对“对错、干净、完美”的认知更敏感,容易产生“过度追求确定性”的心理——比如担心“做错事被否定”“不够优秀被排斥”,进而通过反复检查、整理等强迫行为缓解焦虑。此外,性格内向、追求完美、敏感多疑的青少年,更容易因“无法接受不完美”陷入强迫循环。

环境与应激因素:这是诱发青少年强迫症的重要“导火索”,常见场景包括:

学业压力:如频繁考试、家长过度强调“成绩排名”,导致孩子因“怕出错”而反复检查作业;

家庭环境:如父母要求严格、过度控制(如强迫孩子“必须整洁”“不能犯错”),或家庭关系紧张(如父母争吵、离异),孩子通过强迫行为寻求“可控感”;

负性事件:如经历校园霸凌、亲人离世、疾病等创伤,可能引发“过度担心危险”的强迫思维(如怕被欺负、怕生病)。

三、关键:如何区分“正常习惯”和“强迫症”?(3个判断标准)

青少年时期常有“重复行为”(如整理文具、睡前检查书包),但并非所有重复行为都是强迫症,可通过以下3点快速区分:

是否“无法控制”?正常习惯:孩子能自主停止(如“妈妈提醒后,知道不用再整理书包了”);强迫症:明知没必要,却控制不住要做(如“就算妈妈骂,还是忍不住反复洗手,不洗就心慌”)。

是否“引发痛苦”?正常习惯:不会带来焦虑,甚至有愉悦感(如“整理好书包很舒服”);强迫症:会引发强烈焦虑、烦躁或内疚(如“反复检查作业到深夜,越检查越怕漏题,导致失眠”)。

是否“影响生活”?正常习惯:不耽误学习、社交(如“整理书包花5分钟,不影响上学”);强迫症:严重干扰日常(如“因反复洗手迟到,因强迫计数无法专注听课,因怕‘脏’拒绝和同学牵手”)。

四、如果怀疑孩子有强迫症,该怎么做?(4步正确应对)

青少年强迫症若不及时干预,可能持续到成年,甚至引发抑郁、社交回避、学业下降等问题,但通过科学干预,80%以上的孩子症状能明显缓解,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

第·一步:避免误解,先“接纳”再沟通不要指责孩子“固执”“矫情”“故意拖延”,更不要强行制止强迫行为(如“你再洗手我就打你”)——这会加重孩子的焦虑和自卑。正确做法是:温和地说“妈妈发现你近期经常洗手,是不是有什么担心?可以和我说说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愿意主动表达感受。

第二步:及时就医,明确诊断若发现孩子的强迫表现持续超过1个月,且影响生活,应尽快带孩子到儿童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医生会通过“儿童强迫症量表(C-YBOCS)”、心理访谈、家长反馈等,判断是否为强迫症,以及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排除其他问题(如焦虑症、抽动症等,这些疾病可能与强迫症共病)。

第三步:科学干预,以“心理治疗”为主青少年强迫症的干预核心是认知行为治疗(CBT),尤其是其中的“暴露与反应预防(ERP)”——这是国际公认的治疗青少年强迫症的“一线方案”,具体原理是:

暴露:在医生指导下,让孩子逐渐面对引发强迫思维的场景(如“不洗手触碰门把手”);

反应预防:刻意不做强迫行为(如“不洗手”),让孩子逐渐适应焦虑,发现“担心的事不会发生”,从而减少强迫行为。若症状严重(如无法上学、出现自伤想法),医生可能会在心理治疗基础上,短期使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如舍曲林、氟伏沙明,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用药),帮助调节神经递质,缓解焦虑。

第四步:家庭配合,营造“支持性环境”治疗期间,家庭的配合至关重要:

减少“过度保护”或“过度控制”:如不强迫孩子“必须完美”,不代替孩子做“他能自己完成的事”(如帮孩子检查作业,会强化其“怕出错”的心理);

帮助孩子“逐步对抗强迫行为”:如和孩子约定“今天洗手只洗1分钟”,若做到了给予鼓励,逐渐延长“不做强迫行为”的时间;

关注孩子的情绪:多陪孩子做喜欢的事(如运动、画画),帮他转移对强迫思维的注意力,缓解焦虑。

青少年不仅会出现强迫症,且容易因“症状隐蔽”或“被误解”延误干预。家长和老师需多关注孩子的“异常重复行为”和“情绪变化”,若发现“无法控制、引发痛苦、影响生活”的表现,不要回避,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或精神科帮助——强迫症不是“性格问题”,而是可治疗的心理疾病,科学干预能帮孩子尽快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请问你是观察到孩子有哪些具体表现,才担心可能是强迫症呢?这些表现持续多久了,是否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或和同学的相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