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重庆正规儿童医院)

重庆好的儿童医院

重庆专治自闭症医院

​除了打骂,我们还能做什么?重庆小米熊心理医生蓝长安的厌学应对策略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

当孩子说“不想上学”“上学没意思”,甚至用装病、逃学来抗拒校园时,很多家长的一反应是焦虑——担心成绩下滑、未来受影响,进而忍不住用说教、指责甚至打骂来“逼”孩子返校。但心理医生明确指出:厌学不是孩子的“任性”,而是其内心困境的外在表现,打骂只会破坏亲子关系、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让厌学情绪更严重。真正有效的应对,需要从“看见孩子的需求”出发,用理解、支持和科学方法帮孩子走出困境。以下是心理医生推荐的核心应对策略,家长可按需参考实践。

一、先“停一停”,用“倾听”代替“评判”

孩子厌学的背后,往往藏着未被看见的原因——可能是被同学孤立、被老师误解,可能是学习压力太大、多次努力仍没成就感,也可能是家庭氛围紧张、找不到学习的意义。此时,家长该做的不是立刻“纠正”孩子的行为,而是先放下偏见,用“倾听”打开孩子的心扉。

选对时机,创造安全氛围:避开孩子刚放学、情绪激动的时刻,也别在饭桌上或当着亲友的面追问。可以找一个安静的场景(比如睡前聊天、周末散步),用温和的语气说:“妈妈注意到你近不想上学,是不是在学校遇到什么难事儿了?不管是开心还是不开心,都可以跟妈妈说说,我不会怪你。”

不打断、不否定,先“共情”再“引导”:如果孩子抱怨“老师今天批评我,我很委屈”,别急着说“肯定是你做错了”,而是先回应情绪:“被老师批评确实会难过,换作是我也会不舒服”;如果孩子说“数学太难了,我永远学不会”,也别反驳“你就是没努力”,而是共情:“遇到不会的题,一次次做不对,确实会觉得没信心,这种感觉我懂”。心理医生强调:只有当孩子感受到“我说的话会被认真听、我的情绪会被理解”,才愿意把真实原因说出来——这是解决厌学问题的前提,没有倾听,后续所有策略都无从谈起。

二、第二步:帮孩子“找原因”,而非只盯着“不上学”的结果

很多家长容易陷入“只看表面行为”的误区:孩子不上学=“偷懒”“不爱学习”,于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如何让孩子返校”上,却忽略了“孩子为什么厌学”这个核心。心理医生建议,家长需和孩子一起梳理可能的原因,必要时可联系老师、观察孩子的日常状态,共同排查以下常见诱因:

学习层面:是否存在“畏难情绪”(比如某科跟不上,越学越吃力)?是否对学习内容没兴趣(觉得课本知识枯燥,找不到和生活的关联)?是否缺乏学习方法(比如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长期积累导致成就感缺失)?

人际层面:是否和同学有矛盾(被欺负、孤立,或觉得融不进集体)?是否和老师有误解(比如被老师冤枉、批评时没得到解释机会,对老师产生抵触)?

心理层面:是否有“学业压力焦虑”(比如家长期望太高、同学间竞争激烈,担心考不好被指责)?是否有“自我否定”(觉得自己“笨”,再努力也没用)?

家庭层面:是否家庭氛围紧张(父母经常吵架、对孩子的关注只有成绩)?是否家长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反感(比如总拿孩子和别人比较、过度催促学习)?

找到原因后,问题就解决了一半——比如孩子是因为“被同学孤立”厌学,重点就该放在帮孩子改善人际关系;如果是因为“学习没成就感”,则需要从调整学习目标、优化学习方法入手。

三、第三步:降低“学习压力”,用“小目标”帮孩子重建信心

很多孩子厌学,是因为“学习”变成了“痛苦的任务”:家长定的目标太高(比如“这次必须考进前10名”),孩子每次努力都达不到,长期积累下逐渐失去信心,甚至“破罐破摔”。心理医生建议,家长要学会“降低期待”,用“可实现的小目标”帮孩子找回对学习的掌控感。

目标要“具体、微小、可量化”:比如孩子数学成绩差,别定“下次数学考80分”,而是从“每天独立做对3道基础题”“这周上课认真听2节数学课,不走神”开始;如果孩子讨厌写作业,可先约定“今天先写20分钟语文作业,写完我们一起玩10分钟你喜欢的玩具”。

及时肯定“小进步”,强化积极反馈:当孩子完成小目标时,别只说“你真棒”,而是具体指出他的努力:“今天你主动把数学错题改完了,还自己总结了错误原因,这比昨天认真多了,妈妈看到了你的用心”。这种“具体的肯定”,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的努力被看见”,逐渐重建“我能做好”的信心——而信心,正是对抗厌学的核心动力。

允许“偶尔的不完美”:如果孩子没完成目标,别指责“你怎么又没做到”,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这次没写完作业,是不是因为中间玩手机分心了?下次我们可以试试先把手机收起来,专注写30分钟,好不好?”把“没做好”当成“调整方法的机会”,而非否定孩子的理由。

四、第四步:帮孩子“连接学习与生活”,找回学习的“意义感”

很多孩子觉得“学习没用”——“我以后又不当科学家,学数学干嘛”“背古诗又不能帮我解决问题”,这种“意义感缺失”也是厌学的重要原因。心理医生建议,家长可以通过“生活化的引导”,让孩子看到学习和生活的关联,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让自己更有能力”。

在生活中“用知识”:比如带孩子买菜时,让他计算“买3斤苹果,每斤5元,一共要花多少钱”(用数学);看纪录片时,和孩子聊“你记得我们之前背过的《望庐山瀑布》吗?这里的瀑布和诗里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不是很像”(用语文);让孩子帮家里整理衣柜,分类叠衣服时告诉他“这是在锻炼‘分类思维’,以后学数学、整理书包都能用得上”(用逻辑)。

结合孩子的兴趣,拓展学习场景:如果孩子喜欢玩游戏,不妨和他聊“你知道游戏里的角色为什么能动吗?这背后需要编程知识”;如果孩子喜欢画画,可告诉他“想画得更立体,需要了解光影和透视,这和数学里的几何有关”。当孩子发现“学习能帮自己更好地做喜欢的事”,自然会主动靠近学习。

五、第五步:调整家庭氛围,别让“学习”成为亲子关系的“wei一话题”

有些家庭的日常对话里,除了“作业写了吗”“考试多少分”,几乎没有其他内容——孩子会觉得“父母只关心我的成绩,不关心我这个人”,进而对“学习”产生抵触(因为学习=父母的“控制工具”)。心理医生强调:健康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愿意学习的“心理支撑”,家长需要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你成绩好不好,爸爸妈妈都爱你”。

减少“学习相关的过度提醒”:别每天放学回家就问“作业呢”,也别在孩子吃饭、玩的时候反复说“赶紧去学习”。可以约定一个固定的学习时间(比如晚上7-9点),时间内不打扰,时间外让孩子自由安排,给孩子“自主掌控”的空间。

多聊“学习之外的事”:主动和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比如“妈妈今天上班遇到一件有意思的事……”),也多问孩子“非学习话题”:“今天在学校有没有发生什么好玩的事?”“你近有没有发现什么新的兴趣呀?”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关注我的情绪和生活,而不只是成绩”,亲子关系会更融洽,孩子也更愿意接受家长的引导。

家长做好“榜样”,别做“双标”的人:如果家长一边让孩子“少玩手机、多看书”,一边自己下班就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孩子很难信服。不妨和孩子一起“创造学习氛围”——比如孩子写作业时,家长在旁边看书、工作,而不是玩手机;周末和孩子一起做些“非屏幕活动”,比如爬山、逛书店、一起学做一道菜,让家庭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

六、必要时“借力”:别硬扛,专业帮助能少走弯路

如果家长尝试了上述方法后,孩子的厌学情绪仍没改善——比如持续1个月以上拒绝上学、出现明显的情绪问题(如失眠、焦虑、抑郁、自我伤害倾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心理医生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别让“拖延”耽误孩子。

优先找学校心理老师:学校心理老师更了解校园环境,能从“学校+家庭”双角度评估孩子的情况,比如帮孩子调解同学矛盾、和老师沟通调整教育方式,也能给孩子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

带孩子看儿童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如果孩子的问题涉及深层心理因素(如严重的学业焦虑、抑郁情绪、创伤经历),需要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心理科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的评估(如心理测评、访谈),找到孩子厌学的核心原因,并用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科学方法,帮孩子调整认知、缓解情绪,同时指导家长优化教育方式。很多家长担心“带孩子看心理医生会被别人说‘孩子有问题’”,但心理医生强调:寻求专业帮助不是“丢人”,而是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就像孩子感冒发烧需要看医生一样,心理遇到“困境”也需要专业的支持,早干预、早调整,孩子才能更快回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轨道。

告诉家长:孩子厌学不是“洪水猛兽”,而是一次“提醒”——提醒我们“孩子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打骂或许能让孩子暂时“屈服”,但只有用爱和科学的方法,才能帮孩子真正找回对学习的兴趣,建立起“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过程可能需要耐心和时间,但只要家长愿意放下焦虑、和孩子站在一起,孩子终会慢慢走出厌学的困境,重新拥抱校园生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小儿惊厥,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包括脑瘫),小儿意识障碍,智力低下、小儿多动症及多发性抽动综合征等诊治工作

擅长:孤独症、发育迟缓、多动症、抽动症、学习困难、智力低下、脑瘫、癫痫、遗尿等神经行为发育疾病的诊疗

擅长:诊治小儿神经内科疾病,如小儿癫痫、小儿瘫痪、小儿多动症、颅内感染、头痛、智力、行为发育障碍等疾病,尤其擅长对小儿脑瘫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其疗效的评价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