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PrecociousPuberty,简称CPP),也称为“真性性早熟”,是儿童性发育异常中常见的类型之一,核心特征是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轴)提前启动并激活,导致青春期发育显著早于正常年龄,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可能产生明显影响。
一、中枢性性早熟的本质
人体的青春期发育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
正常情况下,这个轴在儿童期处于“抑制状态”,到青春期(女孩约8-13岁,男孩约9-14岁)才逐渐激活。
中枢性性早熟时,下丘脑提前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促使垂体分泌促黄体生成素(LH)和促卵泡生成素(FSH),进而刺激卵巢(女孩)或睾丸(男孩)分泌性激素(雌激素或雄激素),终导致第二性征提前出现、生·殖·器官发育及骨龄超前。
简单来说,就是身体的“青春期调控开关”被过早打开,整个性发育过程与正常青春期一致,但时间提前。
二、诊断标准(以女孩为例,更常见)
第二性征提前出现:女孩在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如乳房触诊有硬结、胀痛),或男孩在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睾丸容积≥4ml)。注:这是直观的早期信号。
性腺发育证据:
女孩:卵巢超声显示卵巢容积>1ml,或单侧卵巢内有≥4个直径≥4mm的卵泡;
男孩:睾丸容积增大(≥4ml),提示性腺(卵巢/睾丸)已被激活。
下丘脑-垂体轴激活的实验室证据:核心是GnRH激发试验阳性(诊断金标准):通过注射GnRH后,血液中促黄体生成素(LH)峰值≥5IU/L(或LH/FSH比值>0.6),说明垂体对GnRH有反应,轴系已启动。
骨龄超前:骨龄(骨骼成熟度)较实际年龄超前≥1岁,且随时间进展加快,提示性激素已加速骨骼成熟。
三、常见原因
特发性(常见):约占女孩CPP的80%-90%,男孩的20%-30%,无明确病因,可能与遗传、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如双酚A、塑化剂)、肥胖等相关。
继发性:由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如:
下丘脑或垂体肿瘤(如颅咽管瘤、错构瘤);
脑部损伤(如脑炎、脑膜炎后遗症、脑外伤);
先天性脑部发育异常(如脑积水、蛛网膜囊肿)。
四、对儿童的影响
身高受损:性激素加速骨龄超前,导致骨骺提前闭合,生长期缩短,终成年身高可能低于遗传潜力(如原本能长165cm,可能仅155cm左右)。
心理问题:性发育提前与同龄人的差异可能导致孩子自卑、焦虑,或因身体变化产生社交压力。
其他风险:女孩可能提前出现月经初潮,增加早婚早孕风险;长期高雌激素水平可能轻微增加远期乳腺疾病风险(需长期随访)。
五、治疗原则
核心目标:抑制性发育进展,延缓骨龄成熟,保留生长空间,改善终身高,同时减少心理困扰。
一线药物:GnRH激动剂(如亮丙瑞林、曲普瑞林),通过持续抑制垂体分泌LH和FSH,使性发育暂停,骨龄进展减慢。
治疗时机:越早干预效果越好(尤其骨龄<11岁的女孩、<12岁的男孩),若骨龄已接近青春期后期(如女孩骨龄>12岁),干预效果会明显下降。
继发性CPP:需同时治疗原发病(如切除肿瘤、处理脑部病变)。
中枢性性早熟是“青春期调控轴提前启动”导致的性发育异常,需通过第二性征、性腺超声、GnRH激发试验等综合诊断。早期发现并干预,可有效保护孩子的生长潜能和心理健康,因此家长若发现孩子过早出现性发育迹象,应尽快前往儿科内分泌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