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统丰副主任(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心理科)
引言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的诊室里,我常遇到焦虑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咨询:“医生,孩子情绪像过山车,一会亢奋得睡不着,一会又低落得不想上学,这到底是不是青春期闹的?”类似问题让我深思: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Disorder)在儿童青少年中并非罕见,但早期症状易被忽视或误判。根据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慢性疾病,若不及时识别,可能影响学业、社交甚至成年生活。
早期症状表现:5个核心观察点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表现往往隐匿而多变,我将其归纳为5个核心方面,便于家长和老师识别。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青春期前后(10-18岁),但个体差异大,需结合孩子整体行为综合判断。重点在于“变化”:相比以往,孩子是否出现持续、反复的异常?以下内容参考了DSM-5和世卫组织《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ICD-11)的标准,确保科学性和准确性。
情绪波动异常剧烈且持久正常孩子也会有情绪起伏,但双相早期症状的特点是波动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数天至数周)。例如,孩子可能突然进入“亢奋期”:精力过剩、语速飞快、自信爆棚,甚至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如一夜写完所有作业)。随后又跌入“抑郁期”:持续悲伤、兴趣丧失、自责自罪。在我的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门诊中,一名14岁患者曾描述:“我感觉自己像被火箭推上天空,又狠狠摔下来。”这种波动不是简单的“心情不好”,而是生理性情绪失调,需警惕其发展为典型躁狂或抑郁发作。
行为冲动与风险偏好增加孩子可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冒险行为,如乱花钱、逃学、或参与危险活动(如飙车)。这源于情绪亢奋时的判断力下降。例如,一位家长告诉我,孩子平时乖巧,却突然偷刷信用卡网购奢侈品——这不是“叛逆”,而是双相早期的行为失控信号。DSM-5指出,这种行为常伴随睡眠需求减少(如连续几天只睡3-4小时却精力充沛)。临床中,我强调观察行为“一致性”:如果冲动行为反复出现,且与孩子性格不符,应尽早评估。
认知功能波动影响日常生活注意力、记忆力和决策能力可能出现明显起伏。亢奋期时,孩子思维奔逸(想法跳跃、难以集中);抑郁期则思维迟缓、学习效率骤降。这常被误诊为“注意力缺陷障碍”,但双相症状更强调“周期性”。实用指南如《Kaplan&Sadock精神病学纲要》提到,早期认知变化可导致成绩下滑或社交回避。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我们通过神经心理测试辅助识别:一个案例中,学生成绩从班级前列跌至末尾,家长以为是“懒散”,实则是疾病早期表现。
生理症状与生物节律紊乱睡眠障碍是常见早期信号:亢奋期失眠、抑郁期嗜睡。此外,食欲变化、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如头痛或胃痛)也可能出现。ICD-11强调,这些生理反应与情绪波动紧密相关。例如,一名12岁患者就诊时说:“我晚上脑子停不下来,白天却像被抽空力气。”这不是“青春期疲劳”,而是生物钟失调的警示。家长需记录孩子作息规律:连续两周的睡眠异常就值得关注。
社交与情感功能受损孩子可能突然与朋友疏远、或情绪反应过度(如小事引发暴怒或哭泣)。这源于情绪不稳定对人际关系的侵蚀。DSM-5将社交退缩列为潜在指标。重庆精神心理科周统丰副主任在临床中发现,许多孩子因害怕被嘲笑而隐藏症状,导致孤立。一位母亲分享:“孩子总说同学在嘲笑他,可老师反馈一切正常”——这可能是双相早期的“情感误解”,需及时干预。
常见误区解读许多家长因知识盲区延误就医,我总结3个高频误区:
误区1:“孩子只是青春期情绪化,长大就好”青春期情绪波动是正常的,但双相症状更极端且持久。例如,普通叛逆可能持续几天,而双相波动会反复数周,并伴随功能损害(如辍学)。早期识别可避免慢性化。
误区2:“症状类似抑郁症,等等看”双相常被误诊为单相抑郁,但亢奋期是其独特标志。忽略这点可能导致不当干预,加重病情。
误区3:“家族无病史,所以不可能”遗传是风险因素(DSM-5指出遗传率约60-80%),但环境压力(如学业竞争)也是诱因。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数据显示,30%患者无家族史。
结语双相情感障碍的早期症状虽隐匿,但通过观察情绪、行为、认知、生理和社交5大变化,家长能成为孩子的“D一守护者”。记住,这不是贴标签,而是寻求帮助的起点。在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心理科,我们提供专业评估和支持——早一步行动,多一分希望。如果您发现孩子有类似信号,请勿自行判断,及时线下就医是关键。
郑重声明:医学科普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