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轻重程度评估通常依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从社交沟通障碍、限制性与重复性行为模式等维度进行划分,主要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具体评估标准如下:
1级(轻度):
社交沟通:有互动意愿,但缺乏技巧。能发起或回应简单社交,不过互动往往不自然、缺乏深度。例如可参与集体活动,但难以主动分享感受,对话时常常是机械回应。眼神接触短暂,容易回避他人目光,对社交信号的理解存在偏差。
重复刻板行为:存在特定兴趣,如痴迷收集卡片、反复观看同一动画等,但对生活影响较小,且能接受一定程度的变化。比如固定路线上学,若临时改道,经简单解释后可配合。重复行为的频率较低,不干预也可能自行停止。
2级(中度):
社交沟通:想互动,但能力严重不足。主动社交极少,对他人的呼唤、关注常常无回应,难以理解基本的社交规则。在集体中往往处于游离状态,可能因不合群引发冲突,如抢玩具、突然离席等。语言发育滞后,常用电报语或存在发音、语法混乱的问题,对于复杂指令需拆解成单一步骤才能执行。
重复刻板行为:伴随感知觉异常,如对某些声音或光线敏感。刻板行为频繁,会严重影响生活,如持续摇晃身体、拍手,且难以被转移注意力。生活流程固定,若被改变会出现严重焦虑、哭闹。
3级(重度):
社交沟通:几乎无互动,对他人无识别,极端排斥互动。眼神交流和身体接触极少,家人的呼唤、拥抱等常被视若无睹。强行干预社交会引发攻击或自伤行为,完全无法建立基本的社交联系。
重复刻板行为:刻板行为严重且具有自伤性,如持续撞击头部、咬手等。生活完全依赖他人,无语言或仅发出无意义音节,基本生活自理困难,对危险也无认知。
自闭症症状会随干预和成长而变化,需定期由多学科团队重新评估,且不能仅凭单一表现判断轻重程度,例如语言好并不一定就是轻度,安静也不代表轻度,应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精准评估,以便制定合适的干预方案。
提示:本文内容仅供科普参考,具体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建议及时就医,避免自行判断延误干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