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别眨眼睛了,这样不礼貌!”当您第五次提醒孩子控制眨眼时,可曾想过这句善意的纠正,可能正在加重孩子的神经负担?
近三个月,5岁的阳阳总是不自觉眨眼,妈妈带他看了三次眼科,眼药水换了好几种,却不见好转。直到有医生发现阳阳在父母吵架时眨眼特别频繁,还伴有轻微面部抽动,才建议转诊发育行为科——原来这不是眼病,而是抽动症眨眼。
01被误解的“坏习惯”,隐藏的神经信号
儿童频繁眨眼的背后可能藏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相。
眼科疾病引起的眨眼(如结膜炎、干眼症)往往伴随明显不适:孩子会揉眼睛、抱怨眼痒或灼烧感,使用人工泪液或抗炎眼药水后通常能缓解。
但抽动症眨眼截然不同:
动作突兀、快速,像突然“挤眼”
孩子难以主动控制,强行抑制会焦虑不安
常伴随其他抽动,如清嗓子、耸肩或面部抽动
苏州一位男孩因频繁眨眼被同学嘲笑,检查后确诊为抽动症。医生指出:“这不是孩子故意捣乱,而是大脑神经递质(如多巴胺)信号传递异常导致的肌肉失控”。
02为什么越提醒,孩子眨得越凶?
家长常陷入一个关键误区:认为提醒能帮助孩子控制动作。
神经科学揭示真相:抽动症是神经发育障碍,不是坏习惯。当家长反复说“别耸肩”、“忍住眨眼”时:
孩子注意力聚焦在动作上,反而强化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焦虑情绪刺激肾上腺素分泌,抽动变本加厉
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记录了一个典型案例:7岁女孩被父母每天提醒“控制眨眼”后,不仅眨眼更频繁,还新增了咬嘴唇动作。直到家长改用“忽视法”,症状才逐渐缓解。
03科学应对:不做“纠错者”,做好“支持者”
当孩子出现可疑抽动时,家长不是纠正,而是观察记录:
📹用手机拍摄症状片段(就医时给医生看)
📝记录发作场景(如考试前、看恐怖片后)
👀留意是否伴随发声抽动(如清嗓子、怪叫)
若排除结膜炎等眼科疾病(建议优先眼科检查),且症状持续超过1个月,需到儿童神经内科或发育行为科评估。
04打破“自愈”幻想,把握黄金干预期
“长大就好了”是家长常掉入的认知陷阱。
数据显示:
仅30%的轻微抽动症患儿可能随年龄增长减轻
超60%患儿症状会持续或进展,尤其存在秽语、跳跃等复杂动作者
青春期后自愈率断崖式下降
05家庭环境调整比药物更重要
虽然医生可能根据严重程度开药(如硫必利),但家庭是天然疗愈场:
减压策略
避免家庭争吵(特别当着孩子的面)
降低学业要求,允许“不完美”
增加户外运动,如游泳、跳绳
感官调节
每天屏幕时间≤30分钟
睡前2小时避免声光刺激
少吃巧克力、可乐等兴奋性食物
心理支持
用游戏转移注意力(孩子抽动时不提醒,发起搭积木等互动)
与老师沟通,避免同学嘲笑
常说:“妈妈知道你努力了,我们一起练习”
当孩子频繁眨眼时,停止提醒就是治疗的开始。儿童抽动症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家长教育的失败——它需要被看作大脑发育过程中的一段特殊信号。早期不强化、中期减压、长期科学管理,才能帮助孩子平稳度过这段神经敏感期。孩子的眼睛在说话,只是方式不同。放下纠正的执念,才能看见真实的需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和建议的依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请到儿科医院,以医生面诊、建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