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家长会发现孩子出现频繁眨眼、耸肩等情况。很多人起初以为是孩子调皮或习惯不好,但实际上,这可能是抽动症发出的信号。抽动症,全称为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
一、抽动症的典型症状
除了频繁眨眼、耸肩外,抽动症还可能表现为不自主的缩鼻、努嘴、发声(如清嗓子、吼叫)、抖腿等动作。这些症状往往突然发生、快速重复,且难以自我控制。部分孩子在情绪紧张、兴奋、疲劳时,症状会加剧;而在睡眠、放松状态下,症状则可能减轻或消失。
二、不治疗的严重后果
(一)影响学习
抽动症孩子在课堂上,常因不自主的动作而分心,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成绩下滑。长期如此,还可能形成学习障碍,影响孩子对知识的吸收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比如,孩子在努力控制抽动的同时,根本无法专注于老师的讲解,作业完成质量也受影响。
(二)社交障碍
抽动症状易使孩子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尴尬、不自在,进而回避与他人互动。高达93%的抽动症患儿存在社交退缩现象,他们害怕被嘲笑,避免与他人接触,社交能力逐渐退化。这种社交尴尬不仅让孩子无所适从,还可能使其主动回避集体活动,变得孤僻。
(三)心理健康受损
长期受抽动症困扰,孩子易出现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他们可能因自身症状而自我否定、感到绝望,严重时甚至产生自残倾向。据统计,高达65%的抽动症儿童会伴随情绪障碍,心理伤痕往往比外在伤害更致命。
(四)身体损伤
虽然抽动症本身不会直接造成严重身体伤害,但长期频繁的抽动动作,可能导致局部肌肉疲劳、僵硬,甚至关节损伤。对于面部抽动频繁的孩子,还可能影响视力发育和面部美观。
(五)共患病风险增加
抽动症往往与其他神经发育障碍共存,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强迫症(OCD)等。这些共患病会进一步加剧孩子的症状表现,增加治疗难度,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更大负担。
三、家长需积极应对
一旦发现孩子有频繁眨眼、耸肩等疑似抽动症的症状,家长切勿掉以轻心或盲目等待自愈。应尽快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儿童神经科或精神心理科就诊,进行专业评估和诊断。若确诊为抽动症,需遵循医生建议,积极配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行为干预等综合手段。同时,家长要给予孩子更多的理解、关爱与支持,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减轻心理压力。
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面对抽动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家长需正确认识该病,积极行动,守护孩子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