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中高考临近,重庆小米熊儿童医院心理科周统丰副主任门诊量增加约40%。这种以"过度担忧考试结果"为核心的情绪障碍,已成为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一、典型临床表现(DSM-5诊断标准参考)认知症状
反复出现"考不好人生就完了"等灾难化思维
注意力涣散,出现"看不进书"的阅读障碍
记忆提取困难,典型表现为"背过的内容突然空白"
躯体化反应
自主神经紊乱:心慌、手抖、出汗(应激反应激活HPA轴)
消化系统症状:考试前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睡眠障碍:入睡困难或早醒(多导睡眠图显示REM期异常)
行为特征
反复检查文具/准考证(强迫行为)
逃避复习或过度熬夜(行为两极分化)
二、阶梯式干预方案(基于CBT-I理论)一第阶段:生理调节(考前2周)
4-7-8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7秒→呼气8秒,每天3组
渐进式肌肉放松:按头→肩→手→腹顺序收缩放松
第二阶段:认知重构(考前1周)
证据检验法:写下"考差会怎样"的担忧,用既往成功经历反驳
时间锚定技术:"现在焦虑的事,1年后还重要吗?"
第三阶段:行为训练(考前3天)
模拟考场环境完成1套真题(穿戴考试服装、计时器)
建立"焦虑-应对"条件反射:捏压力球同时默念鼓励语
三、常见误区解析误区一:"焦虑全是负面的"适度焦虑能提升警觉性(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但当影响社会功能时需干预。
误区二:"吃好睡好就行"单纯的物质补给无法解决认知扭曲,需专业心理干预。
误区三:"考完自然就好了"未处理的焦虑可能转为慢性应激状态(参考《创伤后应激障碍防治指南》)
结语重庆精神心理科周统丰副主任提醒:当症状持续超过2周或出现躯体伤害行为,建议尽早就医。建立"焦虑是信号而非敌人"的认知,才能实现与压力的良性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