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反复、快速的一个或多个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了解抽动症的分级标准,对于家长及时察觉孩子病情变化、配合医生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抽动症一般可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儿童抽动症
轻度抽动症的症状相对较为隐匿,可能不易被家长一时间察觉。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表现为一些局部的、轻微的肌肉运动抽动。例如,眼部肌肉抽动时,孩子会频繁眨眼、挤眼,有时还会翻白眼,这些动作可能偶尔出现,持续时间较短,在孩子专注于喜欢的事情时,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面部其他部位也可能出现抽动,如皱眉、撅嘴、扮鬼脸等,不过这些动作通常较为轻微,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上肢也可能出现简单的抽动,像偶尔甩手、短暂举臂等,但一般不会对孩子正常拿东西、写字等日常活动造成明显干扰。
从对孩子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影响来看,轻度抽动症几乎没有影响。孩子在学校能够正常参与课堂活动,与小伙伴玩耍时,其抽动症状也不太会引起他人的特别关注,自身也不会因为这些症状而产生心理负担。
中度儿童抽动症
当病情发展到中度,抽动症状会变得更加明显和多样。在肌肉运动抽动方面,涉及的身体部位增多。除了轻度时出现的头面部、上肢症状外,颈部、肩部、四肢等部位也会受到牵连。孩子可能会频繁耸肩,感觉像是脖子不舒服;头部会不自觉地摇头,且摇头的频率比轻度时更高;四肢的抽动动作也更为复杂,比如会出现踢腿、踮脚等动作,这些动作的出现频率较高,持续时间也更长。此外,还可能出现一些复杂性动作,例如冲动性触摸东西,在走路时突然去触摸旁边的墙壁、栏杆等,或者出现踢脚等较为明显的异常行为。
发声抽动在中度阶段也较为常见,孩子可能会频繁清嗓子,发出“吭吭”的声音,也可能出现吸鼻子、咳嗽声等。这些发声抽动不仅会在孩子独处时出现,在课堂、社交场合等也会频繁发作,从而对孩子的学习和社交产生一定影响。在学校里,频繁的发声可能会干扰课堂秩序,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孩子可能会因此感到尴尬、不自在,进而影响其与同学之间的正常交流,在社交方面逐渐变得退缩。
重度儿童抽动症
重度儿童抽动症的症状极为严重,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肌肉运动抽动上,孩子几乎全身肌肉都会受到影响。全身会出现大幅度、难以控制的抽动,身体扭曲、摆动,走路时步态不稳,甚至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发声抽动也变得更为严重,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尖叫,声音尖锐且持续不断;还可能出现重复语言,不断重复自己或他人说过的词语、句子;严重的是秽语现象,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说出一些不文明、不恰当的脏话,这让孩子在社交场合中陷入极度尴尬的境地。
由于这些严重的症状,孩子在学习上几乎无法集中注意力,成绩急剧下降。在社交方面,周围人的异样眼光和排斥,使得孩子逐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注意力缺陷,难以专注于任何事情;出现学习困难,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退缩行为,不愿意出门,不愿意与他人交流,甚至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儿童抽动症的病情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每个孩子的症状表现与严重程度并非完全成正比。一旦家长发现孩子有抽动症相关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专业医生的评估和诊断,确定病情分级,并制定规范的诊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