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病因复杂,是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及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其发病机制,但以下是已知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家族聚集性: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ADHD,孩子患病风险显著增加(遗传度可达70%~80%)。
基因变异:研究发现,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相关基因(如DRD4、DAT1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脑内奖赏系统和注意力调控,与ADHD发病相关。
二、神经生物学因素
脑结构与功能异常:
脑区发育滞后:ADHD儿童的大脑前额叶皮层、基底神经节等与注意力、行为控制相关的区域可能发育滞后(平均滞后2~3年),且体积较小。
神经连接效率低:脑内神经环路(如默认模式网络、突显网络)的连接强度和协调性不足,导致注意力分散、冲动控制困难。
神经递质失衡: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是调节注意力和行为的关键神经递质,其水平不足或受体敏感性降低,可能导致多动、冲动和注意力不集中。
三、环境因素
孕期与围产期因素:
孕期不良暴露:母亲孕期吸烟、饮酒、或接触毒素(如铅、汞)、感染(如病毒感染)等,可能增加胎儿患ADHD的风险。
分娩并发症:早产(孕周<37周)、低出生体重、难产、新生儿窒息等,可能影响脑发育,诱发ADHD。
早期环境与生活方式:
重金属暴露:长期接触高浓度铅(如含铅涂料、污染环境)可能损伤神经系统,与ADHD症状相关。
饮食因素:部分研究提示,食品添加剂(如人工色素、防腐剂)、缺乏必需脂肪酸(如ω-3)或铁、锌等营养素,可能加重多动症状(但证据尚不充分,需进一步验证)。
电子屏幕过度使用:婴幼儿期过度接触电子屏幕(如电视、手机),可能干扰注意力发展,增加ADHD风险。
四、心理社会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
父母离异、家庭冲突频繁、教养方式不当(如过度严厉或溺爱、缺乏情感支持),可能诱发或加重儿童的多动和注意力问题。
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过度控制,可能导致孩子情绪压力增大,表现出行为失控。
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贫困、教育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因素,可能通过影响营养、医疗和早期教育,间接增加ADHD风险。
五、其他因素
共病与继发因素:
ADHD常与其他疾病共发,如学习障碍、对立违抗障碍、焦虑抑郁等,需综合评估。
某些躯体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癫痫)或药物不良反应,可能出现类似ADHD的症状,需鉴别诊断。
关键提示:ADHD的诊断需谨慎
ADHD的核心症状(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具有发育不适应性,即明显超出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正常范围,且持续至少6个月,影响学业、社交或家庭功能。仅凭“好动”不能确诊,需由专业医师(如儿童精神科医生、发育行为科医生)通过临床访谈、量表评估、排除其他疾病后综合判断。
总结
ADHD是多因素导致的神经发育障碍,遗传和神经生物学因素起主导作用,环境和心理社会因素起促进或加重作用。早期识别、科学干预(如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家庭支持)可显著改善症状,帮助儿童提升生活和学习质量。若怀疑孩子有ADHD倾向,建议尽早寻求专业评估,避免因误解或延误干预影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