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身高不达标常常让家长忧心忡忡,不少家长甚至将生长激素视为“救命稻草”。但事实上,孩子身高不达标并非一定要打生长激素,以下5种情况可先进行观察。
体质性生长延迟(单纯性发育晚)
这类孩子在青春期前生长速度缓慢,但骨龄与实际年龄一致或稍晚。他们只是生长发育的节奏比同龄人慢一些,进入青春期后,会出现明显的追赶生长。比如,有些孩子在小学阶段身高一直处于班级下游,但到了初中,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身高迅速增长,终达到正常身高范围。对于这类孩子,盲目使用生长激素不仅没有必要,还可能干扰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只需持续关注身高增长情况即可。
遗传性矮小
若父母身高偏矮,孩子的身高矮小符合遗传规律,且生长速度正常(每年身高增长≥5厘米),这种情况是受遗传因素主导。例如,父母身高都不高,孩子的身高也相对较矮,但生长曲线一直平稳,沿着自己的遗传轨道发展。此时,生长激素治疗往往效果不佳,因为这并非生长激素缺乏等病理性原因导致,可通过保证营养均衡、充足睡眠、适量运动等方式,帮助孩子尽可能挖掘自身的生长潜力。
营养或睡眠不足导致的生长缓慢
当孩子存在营养摄入不均衡,比如挑食、偏食,导致蛋白质、钙、维生素D等促进生长的营养素缺乏,或者长期睡眠不足,打乱生长激素分泌的正常节律时,身高增长可能会受到影响。像有的孩子不爱喝牛奶,导致钙摄入不足,或者长期熬夜,影响生长激素分泌。但只要及时调整饮食,保证各类营养素的充足摄入,多吃富含蛋白质、钙等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同时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时间(小学生每天10-11小时),孩子的生长速度通常能逐渐恢复正常,一般无需使用生长激素。
心理性矮小
长期处于压抑、焦虑等不良情绪状态下的孩子,其生长激素分泌可能会受到抑制,进而影响身高发育。比如,家庭环境不和谐、在学校遭受霸凌等,都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对于这类孩子,首要任务是找出并解决心理问题,营造一个温暖、和谐、支持的家庭环境和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帮助孩子排解压力,保持乐观心态。当心理因素得到改善后,生长激素分泌恢复正常,身高也有望正常增长,所以不急于使用生长激素。
家族性特发性矮小(排除其他疾病因素)
孩子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但排除了生长激素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慢性疾病等已知致病因素,且骨骺尚未闭合。虽然暂时找不到明确病因,但生长激素治疗对这类孩子并非必要。可以先通过定期监测身高、骨龄等生长指标,同时采取自然干预措施,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等,观察孩子的生长情况。
生长激素并非解决孩子身高问题的万药。当孩子身高不达标时,家长切勿盲目要求使用生长激素,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或内分泌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骨龄检测、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等相关检查,综合评估判断导致孩子身高不达标是上述可观察的情况,还是存在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部分需用生长激素)、小于胎龄儿出生后持续生长迟缓、特纳综合征等适合使用生长激素的疾病因素。只有明确病因后,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个体化的干预方案,助力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