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神经发育领域,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一直备受关注。家长们常常疑惑,孩子怎么就患上了多动症?大量研究表明,多动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约70%的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关。那么,遗传究竟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发病机制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用3分钟时间,深入了解多动症背后的奥秘。
一、遗传因素:多动症发病的关键基石
遗传因素在多动症的发病中占据主导地位。双生子研究是揭示遗传影响的重要手段,研究发现,单卵双胞胎由于基因几乎完全相同,若其中一人患有多动症,另一人患多动症的概率高达70%-80%;而双卵双胞胎的这一比例约为30%-40%。这一显著差异充分体现了基因对多动症发病的强大影响力。
从家族遗传角度来看,多动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多动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8倍。若家族中有成员患有多动症,孩子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可能性会显著增加。
多动症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涉及多个基因的共同作用。目前,科学家已发现多个与多动症相关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主要参与大脑神经递质代谢、神经细胞发育和信号传导等重要过程。例如,一些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相关的基因,若发生变异,可能导致神经递质失衡,进而引发多动症症状。多巴胺在大脑奖赏系统和注意力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当相关基因异常致使多巴胺功能低下时,孩子就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学习动力等症状;去甲肾上腺素则影响大脑的觉醒和注意力维持,其相关基因变异可能使孩子难以长时间专注于某件事。
二、多动症的发病机制剖析
(一)神经递质失衡:大脑信号传导的紊乱
神经递质失衡是多动症发病机制的核心环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大脑对注意力、行为控制等方面的调节中至关重要。在多动症患者大脑中,多巴胺转运体过度活跃,这使得突触间隙多巴胺水平降低,导致大脑对注意力和行为的调控出现障碍。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异常同样会影响大脑的警觉性和注意力分配,使得患者难以集中精力,且容易冲动行事。
这种神经递质失衡可能源于遗传因素,如前文提到的相关基因变异,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再摄取等过程;也可能受到后天环境因素影响,例如孕期母亲吸烟、饮酒、接触有害物质等,干扰胎儿大脑神经递质系统的正常发育。
(二)大脑发育异常:早期发育的“错误编程”
多动症患者在胎儿期或婴幼儿期可能经历了大脑发育的异常过程。孕期母亲若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这些病原体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大脑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导致大脑结构和功能出现细微缺陷。此外,早产、低体重等围产期不良事件,也可能使大脑发育未达到佳状态,增加多动症发病风险。
这些早期大脑发育的异常,在儿童成长过程中逐渐显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行为控制困难等问题。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与正常发育儿童的差距可能愈发明显。例如,多动症患者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基底节等区域可能发育迟缓,而这些区域与注意力、行为控制等功能密切相关。
(三)其他因素:多方面影响的叠加
除了遗传、神经递质和大脑发育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可能参与多动症的发病。环境毒素暴露是一个重要因素,如铅、汞等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空气污染等,可能损害儿童大脑神经发育,影响神经递质功能,进而增加患多动症的风险。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发展影响深远。父母关系紧张、教育方式不当(过度严厉或溺爱)、家庭氛围压抑等,都可能使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状态,影响大脑神经调节功能,增加多动症发病几率。学校环境中,学习压力过大、教学方式枯燥等,也可能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行为。
了解多动症70%由遗传导致以及其复杂的发病机制,有助于家长和社会更好地认识这一疾病。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家庭,更应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发育,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若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综合治疗,帮助孩子改善症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