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们常常会对孩子的活跃程度感到困惑,难以判断孩子是单纯的好动,还是患有多动症。准确把握好动和多动症的界限,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是要侧重于个性引导,还是需要积极开展疾病防治工作。
好动:孩子成长的活力特征
好动是孩子在成长阶段的一种常见表现,是他们探索世、发展自身能力的一种方式。在户外,孩子们如同脱缰的小马驹,在草地上奔跑嬉戏,追逐着彩色的蝴蝶,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回到家中,他们又对各种玩具充满好奇,将玩具箱翻了个底朝天,试图找出有趣的那一个。这种好动行为在孩子的成长中有着重要意义。从身体发育角度来看,频繁的跑跳、攀爬等活动锻炼了孩子的肌肉力量、身体协调性和平衡能力。在认知发展方面,他们通过触摸、摆弄各种物品,不断探索周围环境,丰富对世的认知。而且,好动的孩子在面对自己喜欢的活动时,能够展现出良好的注意力。例如,当他们专心搭建积木时,会仔细挑选每一块积木,认真构思搭建的结构,沉浸其中,不受外界干扰。在一些需要安静的场合,如家庭聚会,他们也能意识到要遵守规则,尽量克制自己的行为,保持相对安静。
多动症: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
多动症,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单纯的好动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动症患儿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力严重不集中:在课堂上,他们的眼神总是游离,很难长时间专注于老师的讲课内容。窗外的一点风吹草动,或者教室里其他同学的细微动作,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导致他们错过重要的知识点。做作业时,也常常因为分心而频繁出错,一会儿被桌子上的文具吸引,一会儿又被窗外的声音干扰,作业完成的效率极低,且质量不高。即使是在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时,也难以保持专注,容易被其他事物打断。
活动过度且无目的:与正常孩子有目的的好动不同,多动症患儿的活动往往杂乱无章。在教室里,他们可能会不停地扭动身体,甚至擅自离开座位,在教室里四处走动,完全不顾及课堂秩序。在安静的图书馆里,他们也无法安静下来,总是制造各种噪音,影响他人阅读。他们似乎有用不完的精力,但这些精力的释放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冲动行为突出:多动症患儿在行动前缺乏思考,常常不假思索地做出决定。在与同伴玩耍时,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与他人发生冲突,比如为了争抢一个玩具,直接动手抢夺,而不考虑这样做会伤害到别人的感情。在与他人交流时,也总是迫不及待地插嘴,不能耐心等待别人说完,缺乏基本的社交礼仪。
划分界限:多维度对比判断
注意力方面:好动孩子的注意力具有选择性,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并且保持较长时间的关注。例如,看一部精彩的动画片,他们可以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沉浸在剧情之中;而多动症患儿无论面对何种活动,即使是自己原本感兴趣的,注意力也很难集中,容易分散,很难坚持完成一项任务。
行为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好动孩子的行为通常具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比如,他们在玩游戏之前,会先想好游戏的规则和玩法,然后按照计划去执行。在搭建积木城堡时,会有计划地挑选不同形状的积木,逐步搭建出心中的城堡;而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往往是冲动、无计划的,他们可能在短时间内尝试多种活动,但都无法坚持下去,很难有始有终地完成一件事情。
环境适应性:正常好动的孩子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根据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参加正式的活动时,他们会遵守现场的秩序,表现得相对安静和规矩;而多动症患儿则很难做到这一点,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他们都难以控制自己的多动和冲动行为,表现出与环境不相符的过度活跃。
双管齐下: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个性引导好动孩子:对于好动的孩子,家长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机会,让他们的精力得到合理释放。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户外运动,如跑步、跳绳、踢足球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也可以让孩子参与一些兴趣班,如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约束,在不同场合遵守相应的规则。
疾病防治多动症患儿:如果家长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应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专业评估。评估过程通常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家长和老师的问卷调查、医生对孩子的直接观察以及必要的心理测试等。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能够帮助调节孩子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的症状;心理行为治疗则侧重于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提高社交技能、改善学习习惯等,同时也会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孩子的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准确区分好动和多动症的界限,一手抓孩子的个性引导,一手抓疾病防治,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