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好动”是一个常见的表现,可这好动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不少家长常常心生疑惑:孩子如此好动,是不是患上了多动症?实际上,好动与多动症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而准确区分二者,并重视对孩子的个性引导与疾病诊疗,是助力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
好动:孩子活力满满的天性释放
孩子们仿佛永远有用不完的精力,他们的好动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小区的游乐场上,孩子们你追我赶,在滑梯上爬上滑下,欢笑声不绝于耳。在家里,他们也不闲着,把玩具翻得满屋子都是,对每一个角落都充满好奇,像是在进行一场探索未知世的冒险。这种好动,是他们身体发育和认知发展的需要。通过不断地活动,孩子们锻炼了肌肉力量,提升了身体的协调性,同时也在探索周围环境的过程中,逐渐认识世、丰富知识。而且,当他们沉浸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比如搭积木,会专注地挑选合适的积木,精心搭建心中的城堡,展现出良好的注意力。在一些需要安静的场合,如参加家庭聚会,他们也能意识到要收敛自己的行为,乖乖地坐在一旁。
多动症:不容忽视的神经发育障碍
多动症,医学上正式名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这可不是简单的好动,而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多动症患儿的表现有着显著特征。
注意力难以聚焦:在课堂上,他们的眼神总是游离不定,黑板上的字、老师的讲解,似乎都难以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痕迹。窗外飞过一只小鸟,就能让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做作业时更是状况百出,一会儿被桌子上的小物件吸引,一会儿又想起昨天看的动画片,导致作业错误连连,花费量时间却难以完成。即便是在玩心爱的电子游戏时,也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容易被其他因素干扰。
活动过度且无序:与普通孩子有目的的好动不同,多动症患儿的活动往往毫无章法。在教室里,他们可能一刻不停地扭动身体,甚至擅自离开座位,在过道里来回走动,完全不顾及课堂秩序。在图书馆这种需要安静的场所,他们也难以安静下来,不是发出奇怪的声音,就是不停地摆弄物品,影响他人。
冲动行为频发:这些孩子在行动之前几乎不会思考后果,常常脱口而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或者突然做出一些冲动的举动。在游戏中,为了抢到玩具,他们可能会直接推开其他小朋友,全然不顾别人的感受;在与他人交流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插嘴,打断别人的谈话,缺乏基本的耐心和礼貌。
区分好动与多动症:多维度考量
注意力集中程度:好动的孩子虽然活泼,但在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时,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并且保持较长时间的专注。例如,看一部精彩的儿童电影,他们可以全神贯注地观看,沉浸在剧情之中;而多动症患儿无论面对何种活动,即使是自己原本感兴趣的,也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注意力分散的情况频繁出现。
行为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好动孩子的行为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和一定的计划性。他们在玩角色扮演游戏时,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有步骤地布置场景、分配角色,努力完成游戏情节;而多动症患儿的行为往往是冲动、无计划的,他们可能一会儿拿起画笔涂鸦,一会儿又跑去摆弄玩具,很难完整地完成一项任务。
环境适应性:正常好动的孩子具备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中能够根据情境的要求调整自己的行为。比如在参观博物馆时,他们会遵守馆内的规定,安静地欣赏展品;而多动症患儿则很难做到这一点,无论处于何种环境,他们都难以控制自己的多动和冲动行为,表现出与环境不相符的过度活跃。
正确应对:个性引导与疾病诊疗并重
对好动孩子的个性引导:对于好动的孩子,家长要充分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天性。可以为孩子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机会,比如参加户外的足球、篮球等体育运动,让他们在运动中释放能量,增强体质;也可以鼓励孩子参加绘画、手工等兴趣班,培养他们的专注力和创造力。同时,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如在公共场合遵守秩序、按时完成家庭任务等,引导孩子学会自我约束。
对多动症患儿的疾病诊疗:如果家长怀疑孩子患有多动症,千万不要自行判断或盲目用药,一定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专业评估。评估过程通常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家长和老师的问卷调查、医生对孩子的直接观察以及必要的心理测试等。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药物治疗能够帮助调节孩子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改善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冲动的症状;心理行为治疗则侧重于帮助孩子学会自我控制、提高社交技能、改善学习习惯等,同时也会对家长进行指导,帮助家长更好地应对孩子的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准确区分好动与多动症,重视个性引导与疾病诊疗,是每一位家长的重要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健康快乐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