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中,儿童抽动症并不罕见。当孩子出现疑似抽动症症状时,前期观察这一环节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科学应对疾病的基础,更是避免过度医疗的智慧之举。
一、儿童抽动症前期症状特点
(一)症状的多样性与隐匿性
儿童抽动症在前期症状表现多样且较为隐匿。运动性抽动方面,孩子可能出现频繁眨眼,起初可能只是偶尔多眨几下,不易被察觉;或者出现短暂的挤眉、撅嘴动作,这些动作一闪而过,容易被家长忽视。耸肩、摇头等动作在初期也可能只是偶尔为之。发声性抽动同样如此,孩子可能偶尔清一下嗓子,或者发出轻微的哼声,家长往往以为是孩子的小习惯,并未引起重视。例如,5岁的小明近总在看电视时不自觉地快速眨眼,每天出现几次,每次持续几秒钟,家长一开始只当他是眼睛疲劳,并未深入关注。
(二)症状的波动性与间歇性
前期抽动症症状具有明显的波动性和间歇性。症状可能在某几天较为频繁,之后又有所减轻,甚至消失一段时间。这种时有时无、时轻时重的特点,给诊断带来了一定难度。比如,7岁的小红上周频繁出现清嗓子的声音,一天能有十几次,但这周却很少听到,家长因此放松了警惕,未及时带孩子就诊。
二、前期观察的重要意义
(一)精准鉴别诊断
儿童抽动症的症状容易与其他情况混淆。一些眼部疾病,如结膜炎,可能导致孩子频繁眨眼,同时伴有眼睛发红、分泌物增多等症状;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咽炎,会使孩子清嗓子,但通常随着感染的好转,清嗓子症状也会消失。通过前期细致观察孩子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等,医生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是否为抽动症,避免将其他疾病误诊为抽动症,也防止错过真正的抽动症诊断。
(二)把握病情发展趋势
观察前期症状变化,能帮助医生和家长了解病情发展趋势。若在观察期内,症状逐渐加重,发作频率增加,涉及的身体部位增多,如从单纯的眨眼发展到同时伴有耸肩、清嗓子等多种症状,这意味着病情可能在进展,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反之,若症状逐渐减轻,可能说明病情较轻,或者通过生活方式调整等措施,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避免过度医疗
抽动症的治疗药物,如某些抗精神病药物,虽能控制症状,但存在副用风险,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出现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在前期观察阶段,若能明确孩子症状较轻,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如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电子产品使用、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等,症状有可能自行缓解,就无需过早使用药物治疗,从而避免孩子承受不必要的药物副用,这充分体现了前期观察在避免过度医疗方面的重要性。
三、科学的前期观察方法
(一)多场景日常观察
家长要在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中留意孩子的行为。在学校,观察孩子在课堂上是否有异常动作,如频繁转头、抖腿等;课间休息时,是否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怪异行为。在家中,关注孩子看电视、做作业、吃饭等日常活动中的表现。例如,观察孩子在吃饭时,是否会突然出现面部抽动或身体某个部位的不自主运动。通过多场景观察,能更全面了解孩子的症状情况。
(二)详细记录症状
准备一个专门的笔记本,详细记录孩子抽动症状的相关信息。记录症状出现的日期和时间,精确到分钟,如“2025年6月15日19点20分,发现孩子连续眨眼5次”;记录症状的表现形式,是运动性抽动还是发声性抽动,具体动作或声音是什么;记录症状持续的时间,以及当天孩子的情绪状态、活动内容等。这些详细记录为医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定期与医生沟通
家长要定期与医生沟通观察到的情况。医生会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结合专业知识,判断孩子的病情发展。若症状有新变化,医生能及时给出调整建议。比如,医生可能根据症状变化,建议家长进一步观察某些特定行为,或者安排孩子进行相关检查,以更准确评估病情。
儿童抽动症前期观察是科学应对疾病、避免过度医疗的关键环节。家长们要重视这一阶段,通过科学观察方法,为孩子的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让孩子在发现疾病早期就能得到妥善处理,减少疾病对孩子成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