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小症是一种儿童生长发育障碍性疾病,了解其症状表现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干预。
一、生长速度缓慢
•低于正常范围:正常儿童在不同年龄段都有相对稳定的生长速度。例如,3岁以下婴幼儿期,正常生长速度每年应不少于7厘米;3岁到青春期前,每年生长速度约为5-6厘米;青春期每年增长7-10厘米。而矮小症患儿的生长速度往往明显低于这些正常范围,可能每年增长不足5厘米。
•生长曲线偏离:通过定期测量儿童身高并绘制生长曲线,可以直观地发现矮小症患儿的生长曲线逐渐偏离正常曲线。比如,在生长监测图表中,正常孩子的身高曲线会沿着标准曲线上升,而矮小症孩子的曲线则逐渐变得平缓,与正常曲线的差距越来越大。
二、身高明显低于同龄人
•显著差异:矮小症患儿在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群体中,身高明显处于较低水平。在班级排队时,总是排在队伍的z前面;和同龄伙伴一起玩耍时,身高差距一眼就能看出,可能比同龄人矮半个头甚至更多。例如,一个5岁的孩子正常身高一般在105-114厘米左右,而矮小症患儿可能只有90厘米左右。
•低于正常标准:医学上有明确的身高标准范围来判断矮小症。一般来说,如果孩子的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身高标准的第3百分位,即意味着身高处于z矮的3%人群之中,就可能是矮小症的表现。比如,通过儿童身高对照表可以发现,8岁男孩正常身高范围在121-132厘米,若低于117厘米(第3百分位),就需要警惕矮小症。
三、骨骼发育迟缓
•骨龄落后:骨龄是衡量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矮小症患儿的骨龄往往落后于实际年龄。正常情况下,骨龄和实际年龄应该大致相符,相差在1岁以内。但对于矮小症患儿,骨龄可能落后2岁甚至更多。例如,一个10岁的孩子,正常骨龄也在10岁左右,而矮小症患儿的骨龄可能只有8岁。
•出牙、囟门闭合延迟:在婴幼儿时期,出牙和囟门闭合时间也能反映骨骼发育情况。正常婴儿一般在6-8个月开始出牙,1-1.5岁时出牙8颗左右,而矮小症患儿可能出牙较晚。另外,前囟门正常闭合时间是1-1.5岁,矮小症患儿可能会出现囟门闭合延迟的情况。
四、身体比例不协调
•身材不匀称:部分矮小症患儿身体比例不协调。例如,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与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至足底)比例异常。可能出现上部量/下部量比值大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即上身相对较长,下身较短的情况。
•四肢短小:有些类型的矮小症,如软骨发育不全,会导致患儿四肢短小。和正常儿童相比,他们的手臂和腿明显较短,而且粗细不均,可能在肢体近端(靠近身体部分)相对较粗,远端较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