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少孩子像“玻璃”般脆弱:一次考试失利就哭闹着不愿上学,被同学随口反驳便情绪崩溃,稍遇挫折就轻言放弃。这种“玻璃心”本质是心理韧性不足,难以承受生活中的风雨。心理韧性并非天生,而是可通过科学方法培养,帮孩子在成长中学会抗压、直面挑战。
家庭是培养心理韧性的第·一课堂。家长要学会“适度放手”,别因怕孩子受伤而包办一切。比如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独立完成手工,哪怕过程中出错也别急着纠正,引导他们从失误中总结经验。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少用“别难过,妈妈帮你”这类包办式安慰,改用“你觉得问题出在哪?我们一起想想办法”,鼓励孩子主动思考解决方案。同时,家长要做好情绪榜样,面对生活难题时不抱怨、不退缩,孩子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积极应对困境。
学校也需为孩子搭建韧性成长的平台。教师可在教学中设计“挫折任务”,比如让小组合作完成有难度的手工项目,故意设置材料短缺、时间紧张等小障碍。当学生遇到困难时,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分工协作、调整方案。此外,多组织体育比赛、才艺展示等活动,让孩子在竞争中学会接受输赢,明白“失败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从中成长”。
孩子自身也要掌握提升韧性的小技巧。可以教孩子写“挫折日记”,记录每天遇到的小困难和解决过程,比如“今天画画时颜色涂错了,我尝试用其他颜色补救,后画面反而更特别”,通过文字梳理增强成就感。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情绪冷静法”,比如感到委屈时先深呼吸10次,再说出自己的感受,避免被情绪左右。
培养心理韧性不是让孩子变得“刀枪不入”,而是让他们拥有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恢复能力。家庭、学校共同发力,引导孩子在一次次小挑战中积累经验,就能帮他们告别“玻璃心”,成长为内心强大的小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