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引发,除了皮肤出现水疱,病毒对神经的损伤还可能导致后遗神经痛,表现为皮疹消退后仍持续存在的剧烈疼痛。
一、病毒激活后直接侵犯神经组织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人体后,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的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会被重新激活,沿着神经纤维向皮肤移动,同时对神经组织造成直接侵犯。病毒在神经细胞内复制、增殖,会破坏神经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神经纤维出现变性、坏死。重庆黄泥磅医院高新文主任指出,这种直接的神经损伤会使神经传导功能发生异常,为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埋下隐患。
二、引发炎症反应加重神经损伤
病毒激活后,不仅会直接损伤神经,还会引发机体的炎症反应。免疫系统在对抗病毒的过程中,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这些物质会刺激神经末梢,导致神经纤维周围出现水肿、炎症。炎症反应会进一步加重神经的损伤,使神经对疼痛的敏感性升高。即使病毒被清除、皮肤水疱愈合,炎症导致的神经损伤可能仍未完全恢复,从而引发持续的疼痛。高新文主任提到,这种炎症介导的神经损伤是后遗神经痛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神经传导通路异常导致疼痛信号紊乱
正常情况下,神经会将外界刺激转化为电信号,有序地传向大脑。但在带状疱疹病毒的作用下,受损的神经纤维会出现异常放电,产生错误的疼痛信号。这些异常信号持续传向大脑,就会使患者感受到难以忍受的疼痛,且疼痛性质多样,如针刺样、烧灼样、刀割样等。同时,神经损伤还可能导致疼痛传导通路的重构,使疼痛信号的传递更加紊乱,进一步加重后遗神经痛的症状。
四、个体差异影响神经损伤的恢复
不同个体对病毒损伤的反应和神经修复能力存在差异。一般来说,年龄较大、免疫力较弱或伴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神经修复能力较差,病毒导致的神经损伤更难恢复,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也会相应增加。高新文主任在临床中发现,积极提高自身免疫力、及时控制炎症反应,有助于减轻神经损伤,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