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顽固性是临床治疗难点,部分患者疼痛持续许久,常规治疗效果有限,其与中枢敏化的关系备受关注。
中枢敏化指中枢神经系统对疼痛信号处理异常,脊髓和大脑对疼痛刺激反应性增高。正常情况下,外周神经刺激信号经传递至中枢,中枢整合调控产生适当疼痛感知。而中枢敏化时,调控失衡,神经元兴奋性增强,轻微刺激会被放大为强烈疼痛,甚至无外界刺激也会自发疼痛。
重庆黄泥磅医院医生发现,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多有中枢敏化。带状疱疹病毒先侵犯外周神经,引发损伤和炎症产生疼痛。若外周疼痛持续,会不断向中枢发送异常信号,诱发中枢敏化。此时中枢神经元发生可塑性改变,疼痛传导通路持续激活,即便外周神经损伤修复,中枢仍会持续产生疼痛,导致疼痛顽固。
从生理机制看,中枢敏化与多种神经递质和受体有关。外周持续疼痛刺激促使脊髓背角释放兴奋性神经递质,增强神经元放电频率,提高对疼痛信号的敏感性。同时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减弱,削弱中枢对疼痛的调控,使疼痛信号传递放大失控,加剧疼痛顽固。
重庆黄泥磅医院医生强调,中枢敏化会增加治疗难度。单纯治疗外周神经难以解决问题,因疼痛根源部分转移至中枢。治疗需兼顾外周和中枢,通过药物调整神经递质平衡、进行中枢神经调控等,降低中枢兴奋性,恢复其对疼痛信号的正常处理。
此外,中枢敏化还影响患者情绪和认知。长期顽固疼痛导致焦虑、抑郁,这些不良情绪又加重中枢敏化,形成恶性循环。治疗中需关注患者心理,进行干预以打破循环。
需明确的是,中枢敏化并非唯一因素,外周神经持续损伤、修复不良、个体差异等也有影响,但中枢敏化作用重要。
总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顽固与中枢敏化密切相关。了解这一关联,有助于医生制定全面方案,多靶点治疗,提高效果,减轻患者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