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李晓荣主任指出,支气管扩张与支气管狭窄虽同属气道疾病,但病理机制、症状及诊疗方案差异显著,精准区分是科学治疗的关键。
一、病理本质:结构破坏vs管腔缩窄
支气管扩张是支气管壁弹性纤维和肌肉组织因感染(如铜绿假单胞菌)、阻塞或遗传因素被破坏,导致管腔异常扩张,呈柱状或囊状,CT可见"双轨征""印戒征"。
支气管狭窄则因炎症瘢痕(如结核)、肿瘤压迫或先天异常,造成支气管管腔直径缩小,CT表现为气道局限性缩窄或"鼠尾征",导致通气受阻。
二、典型症状:脓痰咯血vs呼吸困难
支气管扩张以慢性咳嗽、大量脓痰(每日可达数百毫升)、反复咯血为特征,感染时痰液恶臭,约70%患者有咯血。
支气管狭窄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活动后喘鸣,严重者出现吸气性三凹征,咯血较少见,需警惕与哮喘、慢阻肺混淆。
三、诊断关键:影像与功能检查结合
影像学:HRCT是金标准,扩张者可见支气管直径大于伴行血管;狭窄者显示管腔缩窄,支气管镜可直观观察狭窄部位并活检。
肺功能:扩张多为阻塞性通气障碍,狭窄以气流受限为主,FEV1/FVC比值显著降低。
四、治疗策略:对症干预与中西医结合
支气管扩张:
急性感染期用抗生素,配合体位引流排痰;反复大咯血或局限病变可手术。
中医辨证施治,痰热壅肺者清热化痰,气阴两虚者养阴润肺,辅以穴位贴敷改善肺功能。
支气管狭窄:
西医采用支气管扩张剂缓解痉挛,严重者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介入治疗(如超导可视技术降低复发率);肿瘤或严重狭窄需手术。
中医急性期平喘,稳定期扶正固本,三伏贴减少发作。
五、预防重点:早期干预与长期管理
扩张患者需戒烟、防感染,定期疫苗接种;狭窄高危人群(如结核史者)应定期CT筛查。两者均需长期随访,通过中西医结合方案延缓肺功能衰退,改善生活质量。
李晓荣主任强调,出现持续咳嗽、喘息等症状时,应及时至专业机构进行HRCT和支气管镜检查,避免误诊。成都中医哮喘医院通过"精准诊断+微创治疗+中医调理"体系,帮助多数患者实现症状控制与肺功能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