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哮喘日:从呼吸健康到肺结节防治的全域关注
(一)全球呼吸健康议题升级,肺结节成新焦点
世界哮喘日在全球呼吸健康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就像一座灯塔,为人们照亮呼吸健康的前行道路。自设立以来,每一年的哮喘日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深远的意义,2025年的主题“精准医疗与全程管理”更是将呼吸健康的关注维度进一步拓展。这一主题强调,不仅要对哮喘进行规范化诊疗,还要将目光投向与呼吸健康密切相关的其他病症,肺结节便是其中的重点关注对象。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逐步提高,肺结节的检出率日益攀升。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肺结节检出率已达到20%-30%,这意味着每5-10个人中,就可能有2-3人被查出患有肺结节。在这些肺结节中,磨玻璃结节因其特殊的影像学表现和较高的恶变风险,成为了临床医生和患者较为关注的类型之一。研究表明,磨玻璃结节的癌变概率相对较高,其中混合性磨玻璃结节的平均癌变概率可达60%-70%,而纯磨玻璃结节的癌变概率也有18%左右。如此高的恶变风险,使得如何精准识别肺结节的性质,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成为了摆在医学界面前的一道难题。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积极响应世界哮喘日的号召,紧跟国际呼吸健康领域的发展趋势,充分意识到肺结节防治对于保障公众呼吸健康的重要性。为了突破肺结节诊疗的瓶颈,医院决定联合国际冷冻治疗学会前主席牛立志教授,开展一系列针对肺结节的专项行动。牛立志教授在冷冻治疗领域拥有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他的加入,无疑为成都中医哮喘医院的肺结节诊疗团队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也为推动呼吸健康管理向全周期延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西南地区肺结节诊疗需求激增,传统模式亟待突破
在西南地区,随着低剂量CT筛查的逐渐普及,肺结节的就诊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年增幅高达45%。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进行检查时,意外发现自己患有肺结节。这一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同时也对肺结节的诊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西南地区的肺结节诊疗现状却不容乐观。传统的诊疗模式在面对日益增多的肺结节患者时,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对于高龄患者来说,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心肺功能较弱,往往难以耐受传统的外科手术。而手术本身对患者身体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也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对于多发结节的患者,传统手术可能需要切除较多的肺组织,这不仅会对患者的肺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此外,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也是一个难题,传统的诊断方法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容易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的治疗或延误治疗的时机。
在传统的诊疗模式下,随访观察也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但这种方式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为在随访过程中,结节可能会逐渐增大、恶变,而一旦错过治疗时机,患者的病情将难以控制,预后也会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西南地区迫切需要一种更加微创化、精准化的诊疗方案,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肺结节诊疗需求。
牛立志教授的加入,为西南地区的肺结节诊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他带来的国际前沿技术与理念,如冷冻消融技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切等优点,能够有效解决传统诊疗模式存在的问题。这些技术的引入,将为西南地区的肺结节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也将推动西南地区的肺结节诊疗水平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二、5月1日专项行动:牛立志教授领衔开启诊疗新篇
(一)国际级专家亲授:肺结节诊疗误区与前沿技术解析
在本次专项行动中,牛立志教授将带来一场备受瞩目的《肺结节微创治疗新进展》主题讲座。这场讲座犹如一场及时雨,为肺结节诊疗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理念,也为众多患者和医疗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牛立志教授在讲座中,深度剖析了当前肺结节诊疗中存在的三大临床误区。首先是“结节小=良性”的认知偏差,这是许多患者和部分医生容易陷入的误区。在临床实践中,很多人认为结节越小,就越可能是良性的,从而忽视了对小结节的密切关注。然而,牛立志教授指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以磨玻璃结节为例,它具有独特的恶变特征,即使直径<8mm,也不能掉以轻心。这类结节可能在无声无息中逐渐发展导致恶变。因此,对于直径<8mm的结节,需要进行动态随访,密切关注其大小、形态、密度等变化。医生要教会患者识别高危征象,如结节边缘出现毛刺、分叶,内部出现空泡等,一旦发现这些征象,应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措施。
其次,过度依赖手术的治疗局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肺结节的主要方法,甚至是主要方法。但牛立志教授强调,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高龄、肺功能差的患者来说,手术可能会对他们的身体造成巨大的负担,甚至危及生命。而且,手术切除不仅创伤大,恢复时间长,还可能对肺功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与之相比,冷消融技术等微创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肺功能影响小等优势。在“微创优先”的原则下,对于那些无法耐受手术或不愿意接受手术的患者,冷消融技术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它就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在较小程度损伤患者身体的前提下,有效地治疗肺结节。
之后,忽视全程管理的复发风险也是肺结节诊疗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很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认为疾病已经康复,从而忽视了术后的康复和管理。牛立志教授强调,这种做法是错误的。肺结节的治疗是一个全程管理的过程,术后的康复同样重要。中西医结合在术后康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中药膏方调理。中药膏方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的一种中药制剂,它具有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改善体质等作用。临床数据表明,中药膏方调理可以有效地降低肺结节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合理的中药调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肺部微环境,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减少结节的复发。
(二)冷消融技术现场揭秘:航天级精准灭瘤的“中国方案”
牛立志教授团队研发的三循环冷消融技术,作为国际冷冻治疗领域的标杆技术,首次在西南地区全面展示,这无疑是本次专项行动的一大亮点。这项技术凝聚了牛立志教授及其团队多年的心血和智慧,它的出现,为肺结节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也让西南地区的患者有机会享受到国际领先的医疗技术。
从技术原理来看,三循环冷消融技术借助CT精准定位,就像为治疗装上了一双“透视眼”,能够清晰地确定肺结节在肺部的具体位置。随后,直径仅1-2毫米的消融针,如同纤细的“银针”,在医生的操作下,精准地穿刺至结节病灶。一旦到达指定位置,神奇的治疗过程便开始了。在短短15秒内,消融针的温度极速下降至-196℃,如此超低温环境迅速在病灶周围形成一个“冰球”,将病变组织紧紧包裹其中。在超低温的作用下,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如同脆弱的玻璃,迅速被破坏,失去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微血管也难以幸免,被超低温破坏,导致血流中断,病变组织无法获得养分,从而陷入“绝境”。而当温度从超低温复温至40℃时,这一冷一热之间高达200℃的温差,如同一场强烈的“地震”,让肿瘤细胞难以承受。细胞内部的结构在巨大的温差变化下发生破裂,细胞内容物溢出,宣告着肿瘤细胞的“死亡”。更为关键的是,这一过程不仅实现了对肿瘤细胞的物理性杀灭,还激活了机体自身的免疫反应。坏死的肿瘤细胞如同“警报信号”,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其产生抗肿瘤免疫,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可能残留的癌细胞起到抑制作用,降低肿瘤复发的风险。
与传统手术相比,三循环冷消融技术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首先,它的创伤极小,仅在体表留下针眼级创口,这大大减少了手术对患者身体的伤害。术后24小时,患者即可下床活动,身体恢复迅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传统手术往往需要开胸或进行较大的切口,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恢复时间长,且容易出现感染等并发症。其次,三循环冷消融技术对肺功能的保留率高达92%,这对于那些本身肺功能较差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它在治疗肺结节的同时,较大程度地保护了患者的肺功能,让患者能够更好地生活。此外,该技术尤其适用于毗邻血管/支气管的高危结节及多发结节患者。对于这些复杂的病例,传统手术往往难以处理,而三循环冷消融技术则能够凭借其精准的定位和微创的特点,有效地治疗结节,降低手术风险。
三循环冷消融技术的国际认证和卓越的临床数据,也充分证明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该技术通过了美国FDA认证,这是国际上对医疗器械和药品安全性、有效性的认证,意味着它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同时,它还被纳入N肿瘤治疗指南,成为与手术、放化疗并列的核心方案。牛教授团队的临床数据显示,直径≤3cm结节消融成功率高达95%,5年复发率低于5%。这些数据表明,三循环冷消融技术在治疗肺结节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三)多学科会诊与公益科普:构建全链条健康支持
为了给肺结节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诊疗服务,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整合了呼吸内科李勇、朱乃武等资深专家,联合牛立志教授开展多学科会诊。这种多学科协作的模式,就像一个强大的“智囊团”,能够充分发挥各学科的优势,为疑难肺结节患者提供“影像评估-病理诊断-方案定制”一站式服务。在会诊过程中,呼吸内科专家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患者的呼吸功能和肺部症状进行深入分析;胸外科专家从手术治疗的角度,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方案;影像科专家则通过对CT等影像资料的精准解读,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牛立志教授作为冷冻治疗领域的专家,将其先进的技术理念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融入到会诊中,为患者制定出适合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同步启动的公益筛查项目,更是体现了成都中医哮喘医院的社会责任感。该项目包括价值380元的德国耶格肺功能检测、FeNO气道炎症检测及胸部CT影像专业解读。德国耶格肺功能检测是一种先进的肺功能检测技术,能够准确地评估患者的肺功能状况,为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FeNO气道炎症检测则可以检测气道内的炎症水平,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炎症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胸部CT影像专业解读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专家进行,他们能够从CT影像中发现细微的病变,为早期诊断提供保障。通过这些公益筛查项目,能够助力早期发现气道高反应性及肺部器质性病变,实现肺结节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那些没有明显症状,但存在肺结节风险的人群来说,这些筛查项目就像一把“保护伞”,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三、专科实力护航:中西医结合打造肺结节诊疗新高地
(一)技术创新:从微创介入到中医特色疗法的深度融合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作为西南地区胸肺疾病诊疗的重要力量,始终致力于技术创新,积极构建“西医精准干预+中医整体调理”的先进诊疗体系,为肺结节患者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西医板块,医院高瞻远瞩,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美国Endocare氩氦刀系统的引入,无疑是医院在肺结节治疗领域的一大重磅举措。这一系统堪称肺结节治疗的“神兵利器”,它在CT的精准引导下,能够将超低温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当消融针精准穿刺至结节病灶后,在短短15秒内,就能使病灶周围的温度急剧下降至-196℃,迅速形成一个坚固的“冰球”,将结节紧紧包裹其中。在如此超低温的环境下,肿瘤细胞的细胞膜如同脆弱的薄膜,瞬间被破坏,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也随之丧失。同时,微血管也难以逃脱被破坏的命运,血流被完全阻断,病变组织失去了养分的供应,如同陷入了绝境,导致走向死亡。这种超低温消融技术,不仅能够精准地灭活肿瘤细胞,还能较大程度地保留正常肺组织,对肺门区等复杂位置结节的处理能力更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肺结节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联影智能肺结节分析平台的应用,更是为医院的肺结节诊断工作注入了强大的科技力量。该平台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智能侦探”,能够自动识别直径仅3mm的微小结节,这在以往的诊断技术中是难以想象的。它还能深入提取86项形态学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精准分析,将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准确率大幅提升至92%,诊断效率较传统人工读片提高了3倍之多。这意味着医生能够更早、更准确地发现肺结节的细微变化,为患者制定更加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实现早期微小病灶的精准捕捉,大大提高了肺结节的早期诊断率,为患者的治疗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中医板块,医院同样展现出了深厚的底蕴和创新的精神。辨证论治门诊的开设,为患者提供了个性化的中医诊疗服务。杏方红主治医师团队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中药膏方和穴位贴敷方案。这些方案充分考虑了患者的个体差异,从整体出发,调理患者的身体机能,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达到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的功效。结合TTS动力温控经皮给药技术,更是将中医治疗的优势发挥完全。该技术巧妙地融合了中医经络理论与现代靶向技术,通过双压温控系统,在皮肤表面构建起封闭的正压给药场,使药物能够顺利穿透皮肤角质层,在皮肤角质层内建立起连续给药通道,从而精准地将中药活性成分送达肺部病灶。这一技术避免了口服药物的肝肾代谢损耗,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能够靶向改善肺部微环境。临床显示,采用这一综合治疗方案,可降低结节复发率27%,同时,咳嗽、胸闷等症状的缓解周期也缩短了50%,为患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疗效。
(二)学术支撑:国际合作推动诊疗规范落地
作为西南地区胸肺疾病专科的标杆,成都中医哮喘医院深知学术研究对于提升诊疗水平的重要性。医院积极依托国际冷冻学会、广东省抗癌协会等国内外学术资源,不断加强与国际前沿医学的交流与合作。与牛立志教授共建“肺结节精准诊疗中心”,便是医院在学术合作方面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中心的成立,汇聚了国内外的医学专家和科研人才,他们共同致力于肺结节诊疗技术的研究与创新。中心开展的《中西医结合冷消融治疗磨玻璃结节临床研究》等课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学术价值。在这些研究中,专家们深入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冷消融治疗磨玻璃结节的疗效、安全性以及作用机制,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和实验研究,不断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相关研究成果已在《中国结合医学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这些成果不仅为医院的临床实践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分型而治”“全程管理”的实践范本。
在“分型而治”方面,中心的专家们根据肺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生长速度以及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将肺结节分为不同的类型,并针对每一种类型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直径较小、生长缓慢的良性结节,采用中医中药调理、定期随访观察的治疗策略;对于直径较大、有恶变倾向的结节,则采用冷消融技术、手术切除等西医治疗方法,并结合中医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率和生活质量。在“全程管理”方面,中心建立了完善的患者随访制度,从患者的诊断、治疗到康复,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治疗进展和身体状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指导和支持,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治疗。
成都中医哮喘医院通过与牛立志教授的深度合作,在技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医院将继续秉承“科技兴院、中西结合”的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科实力,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肺结节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为推动我国肺结节诊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四、活动价值:从技术突破到健康理念的双重赋能
本次世界哮喘日专项行动,不仅是冷消融技术在西南地区的首次大规模临床推广,更旨在传递“早筛早诊、精准干预”的健康理念。通过牛立志教授的解读与医院专科实力展示,将帮助公众打破“肺结节=肺癌”的恐慌误区,建立“科学评估-分级诊疗-全程管理”的防治体系,为肺结节患者尤其是高龄、复杂病症群体开辟安全高效的诊疗新路径。在呼吸健康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下,成都中医哮喘医院以世界哮喘日为契机,通过国际前沿技术引入与本土诊疗优势结合,正推动西南地区肺结节防治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理”,为守护公众呼吸健康注入科技与人文的双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