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皮肤突然冒出一片片红肿瘙痒的风团,不少人会笃定地说:“这是在排毒呢,发出来就好了。”但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其实是对荨麻疹蕞典型的误解。近日,皮肤科专家明确辟谣:荨麻疹绝非“排毒”,而是免疫系统发出的“警报”,背后藏着复杂的发病机制。
首先要打破的就是“排毒”迷思。从医学角度看,人体的排毒器官是肝脏、肾脏和肠道,皮肤的主要功能是屏障保护与散热,并不存在“排毒”一说。荨麻疹的风团和瘙痒,本质上是一种变态反应——当机体接触到过敏原(如食物、花粉、药物等),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其判定为“入侵者”,进而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这些物质会让皮肤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后就形成了凸起的风团,同时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瘙痒。
那么,哪些因素会触发这场“免疫乌龙”?专家指出,荨麻疹的诱因远比想象中复杂。除了常见的海鲜、坚果等食物过敏原,冷热刺激、压力、感染甚至情绪波动都可能成为“导火索”。比如有人冬天一接触冷水就浑身起疹,有人紧张时脖子会冒出成片红斑,这些都与免疫系统的过度敏感有关。值得注意的是,约有20%的人在一生中会经历至少一次荨麻疹,其中慢性荨麻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还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需及时排查病因。
区分荨麻疹与“排毒”的关键,在于发病后的身体反应。如果是所谓的“排毒”,通常不会伴随剧烈瘙痒,且皮疹会逐渐消退不留痕迹;但荨麻疹的风团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消退后不留痕迹,却可能在数小时内反复发作,严重时还会伴随呼吸困难、腹痛等全身症状,这是过敏反应累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表现,需立即就医。
对于荨麻疹的处理,专家强调“科学应对”而非“等待排毒”。急性发作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组胺药物抑制组胺释放,快速缓解症状;反复发作者则需通过过敏原检测、免疫功能检查等手段找准诱因,避免接触的同时调整免疫状态。日常生活中,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衣物、避免抓挠刺激,都能减少荨麻疹的发作频率。
别再让“排毒”的误区耽误了健康——荨麻疹是免疫系统的“异常信号”,及时就医、科学护理才是正确的应对之道。当皮肤出现风团瘙痒时,记住:这不是身体在“排毒”,而是在提醒你需要更细致地呵护健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