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囊炎是一种常见的毛囊炎症性皮肤病,可发生于身体任何有毛囊的部位,如头皮、面部、颈部、背部、臀部、大腿等,其中头皮和须部蕞为常见。
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与细菌感染有关,蕞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马拉色菌等真菌、病毒感染也可能引发。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注意皮肤清洁、经常搔抓皮肤、出汗过多且未及时清洁等,会破坏毛囊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增加感染风险。患有糖尿病、贫血等慢性疾病,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也容易诱发毛囊炎。
毛囊炎的典型症状为毛囊口出现红色丘疹,顶端可伴有白色脓疱,大小如米粒至绿豆不等,周围有红晕,患者会感到瘙痒、疼痛或灼热感。脓疱破裂后会流出少量脓液,随后逐渐结痂愈合,一般不会留下瘢痕,但如果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形成慢性毛囊炎,甚至导致脱发、瘢痕增生等。
根据病因和临床表现的不同,毛囊炎可分为细菌性毛囊炎、真菌性毛囊炎、须疮等多种类型。细菌性毛囊炎起病较急,脓疱较小;真菌性毛囊炎则多为半球形丘疹,瘙痒明显;须疮主要发生在胡须部位,易反复发作。
在治疗方面,应根据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细菌性毛囊炎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药膏,症状严重时需口服抗生素;真菌性毛囊炎则需使用酮康唑乳膏、特比萘芬乳膏等抗真菌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和挤压,以免加重感染。
预防毛囊炎,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澡、勤换衣物,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出现瘙痒时不要用力搔抓;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