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痛风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但许多基层医生对痛风的治疗非常不规范,甚至有很多误解。总结了痛风临床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八个细节,希望引起痛风患者的注意,及时缓解痛风。
1.痛风的急性发作不能用抗生素控制
痛风急性发作时,受影响的关节迅速出现红肿、发热、疼痛和功能障碍,严重者可出现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如果不详细了解病史、体检和血尿酸检查,很容易误诊为局部感染性炎症,并给予大量抗生素治疗,这是痛风治疗中常见的误诊。
2.消炎镇痛药不能长期用于预防痛风。
痛风的主要原因是高尿酸血症。预防痛风发作的关键是控制血尿酸。除了低嘌呤饮食外,通常还需要降低尿酸的药物。一些医生和患者不明白这一点。为了防止痛风发作,患者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炎疼痛等)或秋水仙碱,不仅不能起到预防作用,还会造成严重的肾损伤。
3.降低尿酸不能急于求成
由于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作的主要原因,患者在治疗痛风时希望尽快将血尿酸水平降低到正常水平,因此未经授权增加剂量,但结果适得其反,更容易诱发急性痛风发作。原因是当血尿酸水平较高时,关节液中的尿酸没有时间转移到血液中,导致关节和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差异较大,导致沉积在关节和周围组织中的不溶性尿酸晶体脱落和释放,导致血尿酸升高和波动,导致反复或转移性痛风。
4.间歇治疗不容忽视
痛风急性发作时,医生和患者非常重视疼痛症状突出。急性期后,患者进入间歇期无症状,血尿酸正常下降。患者认为痛风有效,停止服用降尿酸产品,痛风复发的可能性很高。
5.如果血尿酸不高,一定要长期服药。
毫无疑问,高尿酸血症是引起痛风的一个重要因素。降尿酸治疗可以预防急性痛风发作,预防或减少慢性痛风并发症的危害。然而,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毕竟会产生一定的毒性和。因此,对于间歇性和慢性降尿酸治疗,不要立即服用降尿酸药物,而是权衡利弊,根据适应症决定是否服用。
6.合理确定血尿酸控制目标。
痛风发作与血尿酸水平正相关。国内一些学者发现,当患者出现血尿酸时<357umol/L(6mg/dl)痛风患者的关节炎、痛风石、肾结石、肾功能障碍多发生在血尿酸中,即使患者遇到强烈的诱因;≥477umol/L(8mg/dl)水平。因此,痛风患者血尿酸的理想水平应控制在357umol/L(6mg/dl)以下。对于慢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血尿酸应控制在300μmol/L(5mg/dl)以下,。
7.远离痛风的诱因
痛风的主要原因是暴饮暴食、创伤性手术、某些药物、过度疲劳、精神紧张、感冒潮湿、感染等。可导致血尿酸升高的药物主要包括钾排泄剂、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等,其中噻嗪类利尿剂是老年人痛风性关节炎的常见原因。因此,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应尽量避免上述原因,尽量不要服用能改善血尿酸的药物。
8.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不能偏离
痛风治疗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有效依赖饮食控制,拒绝药物治疗;此外,有效依赖药物,忽视饮食控制和其他生活方式的干预。
成都痛风医院专科陈建春提醒:减少尿酸可以改善痛风。只有尿酸长期稳定,肾脏代谢功能正常,痛风才会消失。融晶肾代谢康复系统,基于准确的专业检查,准确定位炎症分布范围和关节损伤程度,直接到病变,同时缓解关节疼痛,有效去除尿酸结晶,全身代谢调节,改善肾代谢功能,及时排出过多尿酸,避免尿酸进一步沉积到肾脏,真正达到“融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