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肿瘤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殷墟甲骨文上即有“瘤”字记载。历代医家对其有一定的研究,认为肿瘤之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已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益甚,连以聚居”所致,在治疗上有一定的成方,也有自己的经验,但是应用“十八反”“十九畏”治疗肿瘤病少之又少,如何看待中药的“十八反”“十九畏”治疗肿瘤病是需要研究的问题。我们采纳前贤治疗肿瘤的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运用“十八反”“十九畏”治疗肿瘤的体会,的确起到事半功倍的。
历代医家对“十八反”“十九畏”的认识
药有相反,其说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序例》,可惜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所辑出者,不能进一步查证。五代时韩保升《蜀本草》指出“相反者十八种”,当为“十八反”说之蓝本。待至金代张元素《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将“十八反”以及“十九畏”编成歌诀广为流传,相沿至今。千百年来,父以传子,师以授徒,药房见有“反药”,则拒绝配药,若干有“反药”的良方,被束之高阁;至于医生因用“反药”而负屈含冤者,古往今来,更不知凡几!更有甚者,“十八反”之外,还有株连,曾治一肺癌患者,方中附子与半夏、贝母同用,药工见之,面露鄙夷谓之“医者连附子反半夏、贝母都不知道么?这应该是常识。”经过几番周折,签字定约,方可得以实施,用后其效非凡,嗣后此方在我处才得以应用。附子乃附生于川乌者,半夏反附子,便是母子牵连到子了,这当是株连了。对此,我们不妨看一看前人的论述。
处方中用反药者,首推汉代“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篇》之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甘遂和甘草同用,张仲景虽然是治疗痰饮病之方,但在肿瘤病中,特别是在膈以上的肿瘤属于痰饮所致者,用此方加味治之有一定的。同书《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之赤丸(茯苓、细辛、乌头、半夏)是乌头与半夏同用,在治疗消化道、妇科肿瘤属于寒痰之邪所致者有明显的祛寒通络止痛之效。
唐代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在其两部《千金方》中,用反药的处方乃多达数十方,如《千金方》卷七之风缓汤,乌头与半夏同用;大八风散,乌头与白蔹同用;卷十茯苓丸,大戟与甘草同用;卷十八大五饮丸既有人参、苦参与藜芦同用,又有甘遂、大戟、芫花与甘草同用,皆其例也。宋代官方颁布推行的《局方》,其润体丸、乌犀丸二方皆川乌与半夏同用。陈无择《三因方》卷十四大豆汤,甘草与甘遂同用。许叔微《本事方》星附散、趁痛散二方皆半夏与川乌同用。金代李东垣的散肿溃坚汤,海藻与甘草同用。元代朱丹溪《脉因证治》莲心散,即芫花与甘草同用。明代吴琨《医方考》卷一通顶散,人参、细辛与藜芦同用。陈实功《外科正宗》海藻玉壶汤,海藻与甘草同用(此方后来载入清代吴谦等编《医宗金鉴》中)。
以上所例,不过信手拈来,汉唐宋金元明清皆有之,而现代名医也有之,如朱良春、王延章等先生对其皆有研究,可见所谓反药也者,“古人立方,每每有之”,而今人立方谴药亦皆是,现代药理实验皆以验证。
那么,古今医家于此持什么态度呢?
一种是,既有成说,不如不用好,如陶弘景曰:“凡于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反者,如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栝楼、干姜之类,服之乃为害,或有将制者也,譬如蔻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为害,虽尔,不如不用尤良”(原书佚,转引自《本草纲目》)。
另一种是,贤者用得,昧者用不得。如虞抟说:“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军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虽然,外有大毒之疾,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又不可以常理论也。如古方感应丸用巴豆、牵牛同剂,以为攻坚积药,四药汤加人参、五灵脂辈,以治血块。丹溪治尸瘵二十四味莲心散,以甘草、芫花同剂,而谓好处在此。”今人王延章说:十八反中药是药物的形状相反、性味相反、归经各异、功能相反,并非相杀之意。今天自然界变迁,环境变化,生活富裕,人体素质的差异,药物的种植变化,科学的进步,事业的兴旺发达等多种因素已发生了变化,对中药的禁区有了新的认识,药物的功能相反,相互协调,各归其经。川乌与白蔹、白芨、贝母、栝楼、半夏的合用,就是功能相反,归经各异,治疗时可见奇效。人与自然界紧密相依,天人一体,阴阳永恒,气血相助,随症用药,犹如用兵。在治疗时进行奇调、偶调、破调、协调、反调、整调,对症攻守,补泻结合,分经入络的辨证论治,充分利用,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热因热用,寒热平调,因势利导的治法,从而达到预期的结果。如是云,盖贤者真知卓方可用之,昧者固不可妄以杀人也。夫用药如用兵,善用者置之死地而后成,若韩信行背水阵也;不善者徒取灭亡之祸耳,可不慎哉。”
再一种是李时珍的意见,他说:“古人多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用同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注:这里的“相畏”,是依据《本草名例》:‘有毒者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与后世“十九畏”完全不同);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有经有权,在用者识悟耳。”他还指出:“胡洽居士治痰癖,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颈下结核,海藻溃坚汤中有海藻;丹溪朱震亨治痨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皆有甘草,皆本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并乃不为言,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知此理”他的意思是说,用者能够“妙达精微”,有所识悟,还是可以用的,不过需要特别慎重而已。
谈一谈“十八反”“十九畏”在肿瘤病中的应用
乌头与瓜蒌同用:祛痰化饮、通经散结、消肿除痹。
乌头与贝母同用:温经止痛、开郁散结、清热利湿、开扣结合、祛痰化饮、止咳平喘。
乌头与白蔹同用:寒热并用、阴阳互根、以寒制热、寒热平衡、气血和缓,特别对晚期肿瘤出现寒热并存之溃烂者。
甘草与海藻同用:消痰软坚、清热利湿、清利咽喉、止咳平喘。
甘草与芫花同用:祛痰除饮、止咳平喘、开胸顺气,增强胃肠之蠕动。
甘草与大戟同用:顺气开郁、泻水逐饮、止咳平喘,苦不伤胃。
甘草与甘遂同用:润肠通便、利小便,祛痰逐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