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惠互联网医院专家杨晓晖:93岁糖友还能坐飞机出国!

北京四惠中医医院

“老公糖尿病三十年,心梗、脑梗、尿毒症、下肢闭塞、糖尿病足截趾,今天因心衰去世!”

“我小舅妈她妈妈不到40岁确诊糖尿病,现在75(岁)了,30多年过去,依然好好的。”

……

在社交软件热门科普视频评论区,糖尿病患者们“天壤之别”的结局,让人惊愕不已。人们不禁要问,同样是患上糖尿病,为什么结局相差这么大?近日,四惠医疗互联网医院特聘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学术继承人、首都中青年名中医杨晓晖主任就糖尿病防治相关问题,接受了专访。

问:从您的临床观察来看,并发症管理得好的糖友,有哪些共同特点?

杨晓晖:从我临床接触的大量患者来看,那些管理得好的病人确实有一些共同的特质。

,对疾病有清醒的认识,与医生有共鸣。这些患者不盲目追求“完全治疗”,而是理解管理的目标是“与病共存”,追求高质量的长寿。

有位90多岁的老先生糖尿病病程超过40年,十几年前肌酐就一百多(μmol/L),到过两百,肾功能不全、神经病变、心脏问题都有。刚开始治疗,也没有信心。但现在九十三岁了,他还能坐飞机出国。他的指标完全正常吗?没有,肌酐还在120左右。但我们做到了关键的一点:让病情稳定没有进展。虽然有一些糖尿病神经病变,但不影响他睡觉和生活。这就是管理得成功。

第二,能遵守医嘱,坚持治疗。患者老赵有十几年病程,也存在糖尿病并发症,但管理得一直很稳定,现在还能每天接送外孙女上学。疫情几年,尽管没打,也没感染。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十几年如一日按时复诊用药,从不间断,包括免疫力在内的整体体质得到改善。

第三,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情绪管理能力。这些患者非常清楚,哪些是医生帮自己做的,哪些是应该自己做到的。老赵知道自己视力存在隐患,日常会严格做到减少用手机、看电视,以保护眼睛;他还规律生活,精减社交,尽量避免不良情绪刺激。

第四,拥有和谐的人际交往系统。糖尿病患者中,很多是老年人。老年人退休后,生活重心回归家庭,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慢病管理至关重要。那位90多岁的老先生,家庭和顺,儿媳妇待他如亲生父亲,每次都是儿媳陪着来看病。

重要的:他们能从管理中获益。正因为他们坚持治疗后,真切地感受到了身体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所以才更愿意坚持下去。就像老赵说的“只要活着就吃中药”,因为他尝到了甜头。

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同,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简单复制。但有一点是共通的:慢病是“管”好的,需要医患同心,需要家庭支持,更需要一份持之以恒的坚持。

误区:

血糖达标=万事大吉

问:在您看来,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患者的认识误区是什么?

杨晓晖主任:错误地认为,只要血糖数字达标,就万事大吉。已有科学研究表明,即使血糖达标,血糖水平控制得很漂亮,也不等于不会出现并发症。临床上也可以看到,有些人血糖控制得很好,但照样出现并发症。这和遗传、疾病阶段等多种因素有关。

怎么办?我的导师、国医大师吕仁和教授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糖尿病患者管理的“二五八方案”,非常有前瞻性。

“二”是指糖尿病管理要实现两大目标——一要健康,二要长寿;

“五”是评估指标,血糖只是其中之一,还包括血压、血脂、体重、症状;

“八”是八种措施。饮食合理、运动适当、心理平衡是三种基础措施,做好这三种措施,指标仍不达标的,再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口服药物、注射胰岛素、口服中药(尤其是出现并发症时)、针灸按摩、气功锻炼五种措施。

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健康理念,健康不是一堆漂亮的指标,而是身心适应处于良好状态的人。因此,糖尿病管理要“看数字,但不惟数字”,我们要关注的是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仅仅是血糖仪上的数字。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糖尿病管理。现在的医疗体系过于关注数字,却忽略了人本身。中医药辨证论治、天人合一等思想,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

真心建议:

与病为伴、科学治疗、打持久战

问:有效防控糖尿病并发症,请您给糖友们分享几个“小锦囊”?

杨晓晖主任:很多人总希望我掏出一个立等可取的“锦囊妙计”,但真正的健康没有“捷径”可走。在此我分享三点建议,希望能帮助糖友与糖尿病良好共处。

,学会与疾病为伴。糖尿病一旦患上,很可能就是终身的。即使有一部分患者可以逆转,它也可能在某个阶段又回头来找你。所以,管理的个目标不是去“战胜”它,而是学会与它“和平共处”,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健康地生活,而不是是否打败它。

第二,一定要听从真正专业的建议。现在的自媒体很发达,各种说法都有。比如有的说,“糖尿病没什么大不了的”“吃我的这个药就能好”。我们临床上见了太多被这些噱头左右、走了弯路甚至病情加重的病人。我常对患者说,根本没有灵丹妙药,一定要科学、理性,听从专业医生的指导。

第三,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管理糖尿病,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常跟病人说,即使从今天开始你管得非常好,这个受益也可能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看得出来。为什么?因为之前控制不好欠下的“债”,现在还在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要早期管理、早期筛查。等到并发症严重再来管理,难度会非常大。

总而言之,一天控制好血糖不值得表扬,患病期间一直控制得好,才值得表扬。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做好长期管理控制准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医生

MORE+

擅长:咳喘、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肾病、肝病、脾胃病、失眠、肿瘤放化疗术后调理等内科疾病;抽动症、淋巴瘤、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儿童糖尿病、川崎病、湿疹、鼻炎、腺样体肥大等儿科疾病;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不孕症、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擅长:运用中医治疗长期失眠、焦虑症、抑郁症、过敏性疾病、脾胃病、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等各种疑难病症,以及动脉硬化、多发性斑块、脑出血、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

擅长:运用中医疗法治疗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声带结节、鼻息肉、胃肠息肉、胆囊息肉、子宫息肉、淋巴结肿大等各类癌前病变,以及心律失常、心房纤颤等各种疑难杂病。

热门科室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