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给孩子『立规矩』最“狠”的套路…
妈妈,我能不能再玩一会儿?
“不行,到时间了,该睡觉了。”
“可是我还不想睡!”
“不行就是不行!”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每天都在你家上演?立规矩,几乎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但为什么有的孩子乖乖听话,有的孩子却“油盐不进”?
其实,立规矩不是靠吼,也不是靠威胁,而是需要一套“狠”套路——既让孩子心服口服,又能让家长省心省力。
1.规矩不是“命令”,而是“约定”
很多家长立规矩的方式简单粗暴:“你必须这样做,不然就……”结果往往是孩子表面服从,内心抗拒,甚至偷偷反抗。
其实,规矩的本质是一种“约定”,而不是单方面的“命令”。比如,孩子喜欢玩手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每天玩手机的时间是30分钟,超时的话,第二天就不能玩了。”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觉得规矩是自己参与制定的,更容易接受和执行。
2.规矩要“具体”,不要“模糊”
“你要听话!”
“你要懂事!”
“你要好好学习!”
这些话听起来很熟悉吧?但问题是,孩子根本不知道“听话”“懂事”“好好学习”具体是什么意思。
立规矩时,一定要把要求具体化。比如,与其说“你要好好学习”,不如说“每天放学后先完成作业,再玩玩具”。这样,孩子才知道该怎么做。
3.规矩要“一致”,不要“双标”
很多家长立规矩时,自己却做不到。比如,要求孩子早睡,自己却熬夜刷手机;要求孩子少吃零食,自己却天天吃薯片。
孩子是最聪明的观察者,他们会发现家长的“双标”,并以此为借口:“为什么你可以,我不可以?”
立规矩时,家长要以身作则,和孩子一起遵守规则。
4.规矩要“有弹性”,不要“死板”
规矩不是铁板一块,偶尔的“破例”反而能让孩子更愿意遵守规则。比如,孩子平时只能看30分钟电视,但周末可以多看一会儿;平时要按时睡觉,但生日那天可以晚睡一会儿。
这种“弹性”会让孩子觉得规矩不是冷冰冰的,而是有温度的,更容易接受。
5.规矩要“有后果”,不要“空谈”
立规矩时,一定要明确违反规则的后果。比如,如果孩子超时玩手机,第二天就不能玩;如果孩子不按时睡觉,第二天就不能看电视。
但要注意,后果一定要合理,不能过于严厉,否则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6.规矩要“有奖励”,不要“只罚不奖”
除了“后果”,规矩还应该有“奖励”。比如,如果孩子连续一周按时完成作业,周末可以多玩一会儿;如果孩子一个月都按时睡觉,可以买一个他喜欢的小玩具。
这种正向激励会让孩子更愿意遵守规则。
7.规矩要“有耐心”,不要“急于求成”
立规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孩子可能会反复试探底线,家长需要保持耐心,坚持原则,同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鼓励。
8.规矩要“有爱”,不要“冷冰冰”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立规矩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而不是为了控制孩子。立规矩时,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关心,而不是冷冰冰的命令。
比如,当孩子违反规则时,家长可以说:“我知道你很想玩,但按时睡觉是为了让你有更好的精力,明天才能玩得更开心。”
立规矩,不是一场“权力斗争”,而是一次“爱的教育”。用对方法,孩子不仅能学会遵守规则,还能感受到家长的关心和尊重。
从今天开始,试试这套“狠”套路,让孩子心甘情愿地遵守规矩,家长也能轻松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