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癜是如何引起的
紫癜可能由血管壁异常、血小板减少或功能障碍、凝血机制异常、感染因素、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止血治疗、药物治疗、免疫调节治疗、输血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紫癜通常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等症状,严重者可伴有关节肿痛、腹痛或血尿。
1、血管壁异常
毛细血管脆性增加是紫癜的常见诱因,可能与维生素C缺乏、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有关。这类患者皮肤受压后易出现针尖样出血点,通常无须特殊药物干预,可通过增加维生素C摄入改善。若由过敏性紫癜导致,可能需使用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缓解血管炎症反应。
2、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值时,止血功能受损可引发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需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急性期可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破坏,严重出血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需联合环孢素软胶囊等免疫抑制剂治疗。
3、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等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轻微外伤后可能出现深部肌肉血肿。此类紫癜需定期补充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获得性凝血障碍如肝病晚期患者,需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改善凝血酶原合成。
4、感染因素
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严重感染时,病原体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暴发性紫癜。除针对病原体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外,需密切监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指标。儿童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也可能出现紫癜样皮疹,家长需警惕神经系统症状。
5、药物因素
长期使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表现为服药后皮肤青紫。需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必要时调整剂量。部分人群对磺胺甲噁唑片等药物过敏,可诱发血管炎性紫癜,停药后配合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通常可缓解。
紫癜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选择易消化软食,减少坚硬食物对胃肠黏膜的刺激。血小板减少者需禁用牙刷硬毛刷牙,改用软毛牙刷。过敏性紫癜患者应记录饮食日记,排查可能致敏的海鲜、坚果等食物。所有类型紫癜均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皮肤瘀斑持续扩大或伴随呕血、黑便时须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