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萎缩性胃炎会形成溃疡吗?
非萎缩性胃炎可能发展为胃溃疡,但概率较低。非萎缩性胃炎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等因素有关,若未及时干预可能进展为溃疡。
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存在慢性炎症,但尚未出现腺体萎缩。长期炎症刺激可能导致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侵蚀作用增强,尤其在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的情况下,细菌产生的毒素和炎症反应会进一步损伤黏膜屏障。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上腹隐痛、餐后饱胀、嗳气等症状,此时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少数未规范治疗的非萎缩性胃炎可能进展为胃溃疡。当黏膜损伤突破黏膜肌层时形成溃疡,常见诱因包括持续使用阿司匹林等药物、长期大量饮酒或应激状态。这类患者疼痛规律性改变,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并发症,需通过胃镜确诊并接受抑酸、黏膜保护等综合治疗。
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应定期复查胃镜监测黏膜变化,避免摄入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若出现腹痛加重、体重下降等预警症状需及时就医,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等药物,并完成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