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如何分型
手足口病主要分为普通型、重型、危重型三种类型,不同类型临床表现和严重程度存在差异。
1、普通型
普通型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或溃疡,可伴有低热、食欲不振等症状。疱疹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口腔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破溃后形成溃疡。普通型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多数患儿在7-10天内可自愈,无须特殊治疗,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2、重型
重型手足口病除皮肤黏膜损害外,还可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呕吐等。部分患儿可出现肌阵挛、共济失调、眼球震颤等症状。重型手足口病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就医治疗,必要时住院治疗。
3、危重型
危重型手足口病病情进展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出现心肺功能衰竭、神经源性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患儿表现为持续高热、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压异常、皮肤花纹等。危重型手足口病病死率高,需立即转入重症监护病房进行抢救治疗,包括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等综合救治措施。
手足口病患儿应注意隔离休息,保持皮肤清洁,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体温变化及有无神经系统症状,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预防手足口病需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病儿童,流行期间少去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可接种EV71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