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机体的全身反应有哪些

创伤后机体的全身反应主要包括神经内分泌反应、代谢反应、炎症反应、免疫反应以及器官功能障碍等。这些反应是机体对创伤的适应性调节,但过度反应可能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

创伤后机体的全身反应有哪些

1、神经内分泌反应

创伤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激活,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和醛固酮。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多,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导致水钠潴留。这些变化有助于维持血容量和血压,但持续亢进可能引发应激性溃疡和高血压。

2、代谢反应

创伤后机体出现高代谢状态,表现为基础代谢率增高、蛋白质分解加速、糖异生增强和脂肪动员增加。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负氮平衡造成肌肉消耗。这种代谢紊乱可能持续数周,严重时可导致营养不良和伤口愈合延迟。补充足够热量和蛋白质有助于改善负氮平衡。

3、炎症反应

创伤组织释放损伤相关分子模式,激活补体系统和凝血系统。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等促炎因子。适度的炎症反应有利于清除坏死组织和病原体,但过度炎症反应可能发展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创伤后机体的全身反应有哪些

4、免疫反应

创伤后早期表现为促炎反应,后期可能出现免疫抑制。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抑制,Th1/Th2平衡向Th2偏移,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表达下降。这种免疫抑制状态增加感染风险,严重创伤患者易发生脓毒症。监测降钙素原和C反应蛋白有助于评估感染风险。

5、器官功能障碍

严重创伤可能导致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应激性心肌病等器官功能障碍。微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和炎症介质释放是主要机制。临床表现为低氧血症、少尿、心肌酶升高等。早期识别和器官功能支持治疗至关重要,必要时需进行机械通气或肾脏替代治疗。

创伤后机体的全身反应有哪些

创伤后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指标,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充分氧供和营养支持。早期活动有助于预防深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对于严重者需镇痛治疗,但需注意阿片类药物对呼吸和胃肠功能的抑制。定期评估器官功能,及时干预以防止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康复期需关注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