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肾病综合征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小儿肾病综合征通常由遗传因素、免疫异常、感染、药物或毒素刺激、继发性疾病等原因引起,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度水肿、高脂血症等。可通过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利尿消肿、抗感染、营养支持等方式治疗。
1、遗传因素
部分患儿存在NPHS1、NPHS2等基因突变,导致肾小球滤过屏障结构异常。此类患儿多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表现为激素耐药型肾病。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采用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等免疫抑制剂,配合低盐优质蛋白饮食。
2、免疫异常
T细胞功能紊乱导致B细胞过度活化,产生致病性抗体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常见于2-6岁儿童,起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史。临床使用醋酸泼尼松片诱导缓解,对于频繁复发者可加用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患儿需定期监测尿蛋白定量和血清白蛋白水平。
3、感染因素
链球菌、乙肝病毒等感染可诱发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患儿除典型肾病表现外,可能伴有咽痛、皮肤感染等症状。需进行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等检查,急性期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控制感染,同时配合呋塞米注射液消除水肿。
4、药物刺激
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药物可能损伤肾小球滤过功能。有明确用药史的患儿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用葡萄糖酸钙注射液预防抽搐。此类肾病多为暂时性,停药后配合双嘧达莫片改善微循环,多数可逐渐恢复。
5、继发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疾病可继发肾病综合征。除肾病表现外,可能伴有关节痛、皮疹等原发病症状。需完善抗核抗体、皮肤活检等检查,治疗原发病同时使用环磷酰胺注射液控制肾脏病变,严格限制水分和钠盐摄入。
患儿日常需保持皮肤清洁预防感染,选择鸡蛋、鱼肉等优质蛋白补充营养,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蛋白尿。家长应记录每日尿量和体重变化,遵医嘱逐步调整激素用量,不可擅自停药。注意观察有无咳嗽、腹痛等感染征兆,复发时及时复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治疗期间每1-2个月复查肝肾功能,疫苗接种需在病情稳定期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