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心脏内膜或心瓣膜被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血液并在心内膜定植导致。常见病原体包括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临床表现为发热、心脏杂音、栓塞症状等,需通过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确诊。
1、病因机制
感染性心内膜炎多发生在已有心脏结构异常的基础上,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或人工瓣膜植入者。病原体通过拔牙、手术等短暂菌血症机会黏附于受损心内膜,形成赘生物。草绿色链球菌常与口腔操作相关,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于静脉药瘾者皮肤感染,肠球菌则与泌尿生殖道操作有关。
2、典型症状
发热是最常见表现,多为弛张热或间歇热。心脏听诊可闻及新发杂音或原有杂音改变。栓塞现象包括皮肤瘀点、指端奥斯勒结节、视网膜罗特斑。脾肿大和杵状指是慢性病程特征。部分患者出现心力衰竭、肾功能损害等全身并发症。
3、诊断方法
改良Duke标准是主要诊断依据,需结合临床表现、微生物学证据和影像学检查。血培养需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3-4套,阳性率可达90%。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能检出1-3毫米赘生物,敏感性显著高于经胸超声。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常显著升高。
4、药物治疗
早期足量长程抗生素是关键,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敏感药物。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G钠注射液联合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用注射用苯唑西林钠。真菌性心内膜炎需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注射液等抗真菌药物,疗程通常4-6周。
5、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控制不佳、赘生物大于10毫米、出现瓣膜穿孔或严重反流者需手术干预。手术方式包括赘生物清除术、瓣膜修复术或人工瓣膜置换术。术后仍需继续抗感染治疗,并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疗效。
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需重视口腔卫生,进行牙科操作前高危人群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出现不明原因发热超过1周伴心脏杂音时需及时就医。治疗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听力等药物不良反应,保持充足营养摄入,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赘生物脱落导致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