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牙齿矫正的危害有哪些 牙齿矫正的3大危害需清楚
30岁牙齿矫正可能存在的危害主要有牙根吸收、牙龈萎缩、牙齿松动等。牙齿矫正是通过外力调整牙齿排列的过程,成年后骨骼发育完成,矫正难度和风险相对增加。
1、牙根吸收
牙齿移动过程中可能发生牙根外吸收,表现为牙根长度缩短。这与矫正力度过大或个体牙周条件较差有关。轻度吸收通常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牙齿稳定性。矫正期间需定期拍摄X线片监测,若发现进展性吸收需调整矫正方案。日常使用含氟牙膏有助于减少牙本质敏感。
2、牙龈萎缩
矫治器长期刺激可能引发牙龈边缘退缩,导致牙根暴露。常见于托槽周围或隐形矫治器压迫部位。表现为冷热敏感、刷牙出血,可能增加龋齿风险。选择软毛牙刷配合牙缝刷清洁,使用冲牙器可降低发生率。中重度萎缩需进行牙龈移植手术修复。
3、牙齿松动
生理性松动属于矫正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常矫正结束后会逐渐稳固。病理性松动多因牙槽骨吸收或牙周炎未控制导致,可能出现咬合无力、牙齿移位。矫正前需完善牙周治疗,矫正中避免啃咬硬物。出现异常松动时需暂停加力并接受牙周夹板固定。
成年矫正需选择专业正畸医师进行全面评估,矫正前需治疗现存口腔疾病,矫正期间每3个月进行牙周检查。保持口腔清洁,使用正畸专用牙刷及牙线,避免食用粘性食物。矫正结束后需严格佩戴保持器,前半年全天佩戴,之后逐步改为夜间佩戴,防止牙齿移位复发。出现持续疼痛或异常松动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