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理生理表现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理生理表现主要包括黏膜损伤、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异常、门静脉高压以及肿瘤侵蚀等因素。上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呕血、黑便、贫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1、黏膜损伤
上消化道黏膜损伤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过度分泌可破坏黏膜屏障,导致局部血管暴露并出血。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酗酒或幽门螺杆菌感染均可诱发黏膜损伤。患者可能出现上腹疼痛、反酸等症状。治疗需抑制胃酸分泌,常用药物包括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同时需根除幽门螺杆菌。
2、凝血功能障碍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因子缺乏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疾病可能干扰正常凝血机制。患者除消化道出血外,还可能伴随皮肤瘀斑、鼻出血等症状。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必要时输注血小板或凝血因子,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等止血药物。
3、血管异常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门静脉高压的常见并发症,血管壁薄弱易破裂出血。马洛里-魏斯综合征则因剧烈呕吐导致食管贲门黏膜撕裂。这类出血往往量大且凶猛,患者可出现呕鲜血、心悸等症状。内镜下止血是主要治疗手段,必要时可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4、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是门静脉高压最常见原因,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性胃病。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使侧支循环开放,曲张静脉破裂风险显著增加。患者常有腹水、脾大等表现。治疗需降低门脉压力,使用普萘洛尔片预防再出血,严重者需考虑肝移植。
5、肿瘤侵蚀
胃癌、食管癌等恶性肿瘤浸润生长可侵蚀血管引发出血。肿瘤组织血供丰富但血管结构异常,轻微损伤即可导致持续渗血。患者可能伴有消瘦、吞咽困难等症状。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晚期患者可考虑放疗联合卡培他滨片等化疗药物。
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出血期间禁食,病情稳定后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到低纤维软食。注意观察呕吐物及大便性状变化,定期监测血红蛋白水平。戒除烟酒,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出现头晕、心悸等休克前兆需立即就医。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剂量。慢性肝病患者应进行胃镜筛查,及早发现并处理静脉曲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