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性疾病脾切除的适应症有哪些

出血性疾病脾切除的适应症主要包括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脾脏肿瘤及脾脏外伤破裂等。脾切除需严格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通常在其他治疗无效时考虑。

出血性疾病脾切除的适应症有哪些

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若长期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或依赖大剂量维持,或存在严重出血风险如颅内出血,可考虑脾切除。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切除后约70%患者血小板可回升。术前需评估免疫球蛋白G水平及骨髓造血功能,术后需预防感染和血栓形成。

2、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出现重度贫血、胆石症或生长发育迟缓时,脾切除可改善溶血症状。脾脏会加速球形红细胞的破坏,切除后血红蛋白可显著提升。但儿童患者应延迟至5岁后手术,以降低暴发性感染风险,术后需接种肺炎球菌疫苗。

3、脾功能亢进

门静脉高压或血液系统疾病导致的脾功能亢进,若引发全血细胞减少伴反复感染、出血,可考虑脾切除。脾亢时脾脏过度吞噬血细胞,切除后外周血象多能改善。需注意肝硬化患者术后门静脉血栓风险,需联合断流术或分流术。

出血性疾病脾切除的适应症有哪些

4、脾脏肿瘤

原发性脾脏恶性肿瘤或巨大良性肿瘤压迫邻近器官时需切除。血管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需联合放化疗,脾囊肿超过5厘米伴症状者也需手术。术中应完整切除避免破裂,病理确诊后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5、脾脏外伤破裂

脾脏外伤导致活动性出血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急诊切除。根据AAST分级,III级以上破裂多需手术,儿童可尝试保脾治疗。术后需监测血小板骤升引发的血栓,必要时抗凝治疗。

出血性疾病脾切除的适应症有哪些

脾切除术后患者需终身警惕暴发性感染风险,尤其需预防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建议术后2周内接种多价疫苗,后续每5年加强接种。日常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切口疝,出现发热、瘀斑等症状需及时就医。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铁元素摄入,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腹部超声。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