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消耗性疾病怎么补充营养
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优质蛋白摄入、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选择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等方式补充营养。慢性消耗性疾病通常由恶性肿瘤、结核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艾滋病、长期消化吸收障碍等原因引起。
1、调整饮食结构
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需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均衡摄入。碳水化合物可选择全谷物、薯类等低升糖指数食物,蛋白质以鱼虾、鸡胸肉、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为主,脂肪优先选择橄榄油、坚果等不饱和脂肪酸。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代谢负担。
2、增加优质蛋白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需达到每公斤体重1.2-1.5克,可选择乳清蛋白粉、鸡蛋清、鳕鱼等生物价高的蛋白质。对于严重低蛋白血症患者,可遵医嘱使用复方氨基酸注射液或口服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帮助纠正负氮平衡。
3、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重点补充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D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可通过复合维生素片或强化食品补充,如维生素B12缺乏者需肌注甲钴胺注射液,骨质疏松患者需配合碳酸钙D3片和骨化三醇胶丸。
4、选择易消化食物
采用蒸煮炖等烹调方式,避免油炸烧烤。急性期可选用匀浆膳、米糊等半流质,逐步过渡至软食。胃肠功能紊乱者可添加胰酶肠溶胶囊辅助消化,腹泻患者可短期使用蒙脱石散改善症状。
5、少量多餐制
每日5-6餐,每餐食量为常人的1/2-2/3。两餐间可补充全营养配方粉或医用食品,夜间加餐可选择酪蛋白缓释型营养剂。进食困难者需通过鼻胃管或经皮内镜下胃造瘘进行肠内营养支持。
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应定期监测体重、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等营养指标,营养师需根据疾病阶段动态调整方案。合并糖尿病者需控制碳水化合物总量,肾功能不全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种类。所有营养干预应在临床医师和营养师共同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补充高浓度营养素导致代谢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