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肛肠疾病有哪些症状 五种肛肠疾病非常高发
常见的肛肠疾病症状包括肛门疼痛、便血、肛门瘙痒、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感等,五种高发肛肠疾病主要有痔疮、肛裂、肛瘘、肛周脓肿、直肠脱垂。这些疾病可能单独或合并出现,症状轻重与疾病类型及进展程度相关。
1、痔疮
痔疮是直肠末端静脉丛曲张形成的团块,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便血,血色鲜红且附着于粪便表面,严重时可出现痔核脱出。外痔常伴有肛门异物感和潮湿瘙痒,血栓性外痔会出现剧烈疼痛。混合痔兼具两者症状,长期久坐、便秘、妊娠等因素可诱发。
2、肛裂
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的溃疡,典型症状为排便时刀割样疼痛和便后滴血。疼痛呈周期性,排便后可持续数小时。患者因恐惧疼痛常刻意抑制排便,导致粪便干硬加重裂伤。急性肛裂创面新鲜整齐,慢性肛裂可见哨兵痔和肛乳头肥大等并发症。
3、肛瘘
肛瘘是肛周脓肿破溃后形成的异常管道,表现为肛门周围反复流脓、肿痛。外口可见于肛周皮肤,按压有脓液溢出,内口多位于齿状线附近。患者常有肛周潮湿瘙痒感,急性发作时伴发热等全身症状。结核性肛瘘病程长且瘘管复杂,需与克罗恩病相关肛瘘鉴别。
4、肛周脓肿
肛周脓肿是肛腺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疾病,初期为肛周跳痛性硬结,逐渐发展为红肿热痛的肿块。可伴有高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脓肿自行破溃后疼痛缓解但易形成肛瘘。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需紧急切开引流。
5、直肠脱垂
直肠脱垂是直肠壁全层或黏膜层下移脱出肛门外,轻症者排便时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重症需手法复位。长期脱垂导致肛门失禁和黏液渗出,脱出黏膜常发生充血水肿甚至坏死。儿童多因骶骨弯曲未形成所致,成人常与盆底肌松弛、慢性腹压增高等有关。
肛肠疾病患者应保持每日规律排便,避免久坐久站,每次如厕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饮食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燕麦、西蓝花等,每日饮水不少于1500毫升。出现持续便血、肛门肿物不能回纳、剧烈疼痛或发热时,应及时至肛肠外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痔疮栓等药物延误治疗。术后患者需遵医嘱进行温水坐浴和提肛运动,促进创面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