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嘴巴长鹅口疮怎么治疗
宝宝鹅口疮可通过保持口腔清洁、局部用药、调整喂养方式、增强免疫力、就医治疗等方式改善。鹅口疮通常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进食哭闹等症状。
1、保持口腔清洁
哺乳前后用温水轻柔擦拭宝宝口腔黏膜,避免使用粗糙物品刺激。奶瓶、奶嘴需每日煮沸消毒,母亲哺乳前清洁乳头。鹅口疮患儿口腔环境偏酸性时易加重真菌繁殖,可用碳酸氢钠溶液蘸棉签涂抹患处,每日重复进行。
2、局部用药
制霉菌素混悬液是治疗鹅口疮的常用药物,每日用棉签涂抹患处。克霉唑口腔药膜可贴敷于溃疡面,抑制真菌生长。对于反复发作的患儿,医生可能建议使用氟康唑口服溶液,但需严格遵医嘱控制疗程。
3、调整喂养方式
避免让宝宝含着奶瓶入睡,哺乳后喂少量温水冲洗口腔。母乳喂养的母亲需减少高糖饮食,暂停补充益生菌制剂。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暂时改用低乳糖奶粉,降低口腔真菌繁殖所需的营养供给。
4、增强免疫力
保证宝宝每日维生素D补充,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时间。6月龄以上患儿可添加富含维生素B族的辅食,如蛋黄、瘦肉泥。避免滥用抗生素,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脾氨肽口服冻干粉。
5、就医治疗
若白色斑块扩散至咽喉或伴随发热,需及时儿科就诊。顽固性鹅口疮可能需进行真菌培养药敏试验,排除免疫缺陷疾病。对于合并湿疹或腹泻的患儿,医生会评估是否需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如伊曲康唑口服液。
家长需每日观察宝宝口腔变化,治疗期间避免亲吻宝宝嘴巴。鹅口疮具有传染性,患儿衣物应单独清洗消毒。母乳喂养的母亲若出现乳头皲裂或疼痛,需同步接受抗真菌治疗。保持居室通风干燥,定期消毒玩具等接触物品,可降低复发概率。若症状持续超过两周或反复发作,建议到儿童专科医院进行详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