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硬脑膜下血肿的原因有哪些
硬脑膜下血肿通常由头部外伤、血管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脑萎缩及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硬脑膜下血肿可能与颅脑损伤、高血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慢性酒精中毒、颅内肿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痛、意识障碍、肢体无力、呕吐、瞳孔不等大等症状。
1、头部外伤
头部受到外力撞击或摔伤是硬脑膜下血肿最常见的原因。外力作用可能导致桥静脉撕裂,血液积聚在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轻微外伤也可能引发慢性硬脑膜下血肿,常见于老年人。患者可能出现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反应迟钝等症状。治疗需根据血肿量选择保守观察或手术清除。
2、血管异常
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破裂可导致自发性硬脑膜下血肿。血管壁结构异常使其容易破裂出血,血液进入硬膜下腔形成血肿。这种情况可能伴有突发剧烈头痛、颈项强直等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确诊需进行脑血管造影,治疗包括介入栓塞或开颅手术。
3、凝血功能障碍
长期使用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或患有血友病等凝血疾病时,轻微外伤即可引发硬脑膜下血肿。这类患者出血量往往较大且进展迅速,可能出现嗜睡、偏瘫等神经症状。治疗需纠正凝血功能并行血肿清除术,术后密切监测凝血指标。
4、脑萎缩
老年人或长期酗酒者出现脑萎缩时,脑组织与硬脑膜间间隙增大,桥静脉更易受到牵拉损伤。轻微头部晃动就可能造成静脉破裂,形成慢性硬脑膜下血肿。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等不典型症状。治疗多采用钻孔引流术。
5、医源性损伤
颅脑手术、腰椎穿刺等医疗操作可能意外损伤血管导致硬脑膜下血肿。手术器械直接损伤或脑脊液流失过多造成脑组织移位都可能引发出血。患者术后出现意识状态改变应警惕此并发症。治疗需根据情况选择再次手术或保守治疗。
预防硬脑膜下血肿需注意头部防护,老年人活动时避免跌倒,服用抗凝药物者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出现持续头痛、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头颅CT,观察血肿吸收情况。日常保持适度运动增强血管弹性,控制高血压等基础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