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间隙穿刺术的方式有哪些

硬膜外间隙穿刺术的方式主要有正中入路法、旁正中入路法、侧入路法、骶管穿刺法及超声引导穿刺法。

1、正中入路法

正中入路法是最常用的硬膜外穿刺方式,操作时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穿刺针经棘突间隙正中垂直进针,依次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和黄韧带后到达硬膜外间隙。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胸腰段硬膜外麻醉或镇痛,具有定位明确、操作相对简单的特点,但对脊柱畸形或韧带钙化患者可能增加穿刺难度。

2、旁正中入路法

旁正中入路法穿刺点位于棘突旁开1-2厘米处,穿刺针与皮肤呈一定角度向中线方向进针,避开棘上韧带直接穿过黄韧带进入硬膜外间隙。适用于肥胖患者、脊柱强直或正中入路失败的情况,可减少韧带损伤风险,但需注意避免穿刺过深导致硬脊膜穿透。

3、侧入路法

侧入路法穿刺点更靠外侧,穿刺针几乎与脊柱平行方向进针,经椎板间隙进入硬膜外腔。主要用于颈椎或上胸段硬膜外穿刺,可避免损伤脊髓,但技术要求较高,需在影像引导下进行,适用于颈部手术镇痛或顽固性疼痛治疗。

4、骶管穿刺法

骶管穿刺法经骶裂孔进针,穿刺针向上倾斜与皮肤呈特定角度,穿过骶尾韧带进入骶管硬膜外腔。常用于产科麻醉、会阴部手术或慢性疼痛治疗,具有远离脊髓、安全性高的特点,但可能因骶管解剖变异导致穿刺失败。

5、超声引导穿刺法

超声引导穿刺法通过实时超声成像定位椎间隙及穿刺路径,可动态观察穿刺针行进过程。适用于困难穿刺(如肥胖、脊柱畸形患者)、儿童或教学演示,能显著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但对设备及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

硬膜外间隙穿刺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观察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早期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硬膜外血肿或神经损伤。术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出现头痛、发热或肢体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同穿刺方式的选择需结合患者解剖特点、手术需求及操作者经验综合评估,建议在专业麻醉医师指导下进行个性化方案制定。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