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痛怎么回事 脚跟痛与这些原因密切相关
脚跟痛可能由足底筋膜炎、跟骨骨刺、跟腱炎、滑囊炎、应力性骨折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制动、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局部封闭、手术等方式治疗。
1、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脚跟痛最常见原因,可能与长时间站立、肥胖、扁平足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晨起第一步疼痛明显。急性期建议冰敷缓解肿胀,慢性期可进行足底筋膜拉伸训练。药物治疗可选用双氯芬酸钠凝胶、洛索洛芬钠贴剂等外用抗炎药,严重者可考虑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
2、跟骨骨刺
跟骨骨刺多由足底筋膜长期牵拉导致钙盐沉积形成,常见于中老年人群,X线检查可确诊。疼痛发作时可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片口服镇痛,配合超声波或冲击波治疗。日常应选择足弓支撑鞋垫,避免赤足行走。若保守治疗无效且影响行走,可能需要手术切除骨刺。
3、跟腱炎
跟腱炎多见于运动量突然增加者,表现为跟腱部位肿胀压痛,可能与运动姿势错误、鞋具不合适有关。急性期需立即停止运动并采用RICE原则处理,慢性期可进行离心性力量训练。药物治疗包括氟比洛芬巴布膏外敷或塞来昔布胶囊口服,严重跟腱变性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4、滑囊炎
跟骨后滑囊炎常因鞋帮摩擦刺激导致,表现为跟腱前方红肿热痛。治疗需更换宽松鞋具,急性期可穿刺抽液并注射利多卡因缓解症状。合并感染时需使用头孢克洛分散片等抗生素,反复发作的慢性滑囊炎可能需要手术切除滑囊。
5、应力性骨折
跟骨应力性骨折多见于运动员或骨质疏松患者,早期表现为运动后隐痛,逐渐发展为持续性疼痛。确诊需通过核磁共振检查,治疗需要6-8周完全制动,配合阿仑膦酸钠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恢复期应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
脚跟痛患者日常应控制体重减轻足部负荷,选择足弓支撑良好的运动鞋,避免长时间赤足行走或穿硬底鞋。每天可进行足底筋膜滚球按摩和跟腱拉伸练习,睡前用40℃温水泡脚1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若疼痛持续2周无缓解或出现夜间静息痛,需及时就医排除肿瘤、感染等严重病变。糖尿病患者出现脚跟痛需特别注意预防足部溃疡,定期进行神经血管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