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DS的病理改变是什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改变主要包括肺泡上皮损伤、肺血管内皮损伤、肺间质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纤维化。这些改变会导致肺顺应性降低、气体交换障碍和顽固性低氧血症。
1、肺泡上皮损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早期会出现广泛性肺泡上皮细胞坏死脱落,特别是II型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后,导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这种损伤使肺泡稳定性下降,容易发生肺泡塌陷。病理检查可见肺泡腔内充满蛋白性渗出液,上皮细胞基底膜裸露。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动脉血氧分压持续下降。
2、肺血管内皮损伤
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破坏,血管通透性显著增加,大量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入肺泡和肺间质。这种改变与炎症介质释放、中性粒细胞浸润密切相关。病理可见毛细血管充血、微血栓形成,电镜下观察内皮细胞间隙增宽。这种病理基础导致肺内分流增加,氧合功能恶化。
3、肺间质水肿
由于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体渗出积聚在肺泡间隔和支气管血管周围间隙。病理可见间质明显增宽,淋巴管扩张。这种改变使氧气弥散距离增加,同时压迫小气道导致通气障碍。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和支气管充气征。
4、透明膜形成
随着病情进展,肺泡腔内纤维蛋白原渗出并与坏死细胞碎片混合,在肺泡表面形成嗜酸性透明膜。这种改变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征性病理表现,严重影响气体交换。病理检查可见肺泡壁贴附的均质粉染物质,使肺泡有效通气面积显著减少。
5、肺纤维化
若病变持续超过1-2周,成纤维细胞增生并分泌大量胶原纤维,导致肺组织纤维化。病理可见肺泡间隔增厚、结构重塑,形成蜂窝样改变。这种不可逆性损伤使肺顺应性进一步降低,部分患者可能遗留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高分辨率CT可显示网状影和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晚期改变。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需要严格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继发感染。建议采用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补充足够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康复期可进行循序渐进的呼吸功能锻炼,如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但需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定期复查肺功能和胸部影像学,监测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