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创伤后的处理方法有哪些
运动创伤后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休息制动、冷敷处理、加压包扎、抬高患处、药物治疗等。运动创伤通常由运动过度、姿势不当、热身不足、外力撞击、肌肉疲劳等因素引起,可能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皮下淤血、关节错位、韧带撕裂等症状。
1、休息制动
运动创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加重损伤。四肢创伤可使用夹板或支具固定,脊柱创伤需保持平卧位。休息时间根据损伤程度决定,轻度扭伤需1-3天,骨折需4-8周。休息期间可进行非负重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
2、冷敷处理
急性期24-48小时内采用冰袋冷敷,每次15-20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冷敷能收缩血管减轻肿胀,降低组织代谢率。注意避免冻伤,皮肤破损处禁用冷敷。慢性期48小时后可改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
3、加压包扎
使用弹性绷带对患处加压包扎,压力均匀适中。包扎范围应超过创伤边缘5厘米,从远端向近端缠绕。加压可减少内出血和渗出,但需观察末梢循环,出现麻木感需松解。关节部位包扎需保持功能位。
4、抬高患处
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利用重力促进静脉回流。下肢创伤可垫高30厘米,上肢可用三角巾悬吊。抬高需持续进行,睡眠时用枕头垫高。配合冷敷效果更佳,能明显缓解胀痛感。
5、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凝胶、云南白药气雾剂等药物。非甾体抗炎药能缓解疼痛肿胀,外用药可直接作用于患处。严重创伤需配合活血化瘀胶囊、跌打丸等中成药。药物使用不得超过1周,症状未缓解需就医。
运动创伤后需保持均衡饮食,适当增加优质蛋白和维生素C摄入,促进组织修复。恢复期可进行低强度康复训练,逐步增加运动量。注意运动前充分热身,佩戴护具防护,掌握正确技术动作。创伤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出现持续疼痛、关节不稳、异常响声等症状应及时就诊。